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从“立德树人”到“立志报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新提法有何深意?
分享至:
 (12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牛亏环 2024-04-01 06:37
摘要:从“立德树人”到“立志报国”,背后是一种怎样的教育价值观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后的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指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要求,在第一个“立”即“立德树人”基础上,又提出第二个“立”,即“立志报国”。这一全新的提法,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价值导向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立”:立德树人

教育,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树人”则来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所谓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积极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就立德树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分别从目标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全面系统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命题。

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价值观。首先,学校要进行德育浸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德育内容,通过加强德育课程、实践活动和社会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次,学校要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多学科知识传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立”:立志报国

从“一立”到“二立”,这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价值导向的升华。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立志报国是时代需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等途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二立”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志为报效祖国而奋力攀登。

第二,立志报国是教育价值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参与和贡献。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强国建设参与感。同时,学校还应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引导他们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三,立志报国是对青年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二立”体现了青年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价值导向的变迁,既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也是对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期待。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价值导向的迁移升华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从立德树人到立志报国,是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新责任、新担当。不仅要求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做出调整,更要求在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报国情怀;学校要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从立德树人到立志报国,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导向及其升华。这一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更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价值导向的升华,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从“一立”到“二立”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与立志报国已不再是孤立的命题,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教育目标。学校作为塑造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从立德树人到立志报国,不仅是教育价值导向的升华,更是学校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一立”是“二立”的基础。学校通过“一立”——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二立”——立志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品德和人格力量的人,是难以担当起报国的重任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第二,“二立”是“一立”的升华。“二立”——立志报国的教育目标又进一步促进了“一立”——立德树人的深入实施,使学生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个体来讲,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三,从“一立”到“二立”是教育理念的传承创新。“一立”——立德树人与“二立”——立志报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一立”与“二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两立”。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新问题新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报国者”。对此,学校要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加强“一立”和“二立”的有机结合,创新形成“两立”。

“两立”探索: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使命任务不仅是立德树人的“一立”,更要通过适当的实践路径来引导学生立志报国的“二立”,从而实现“两立”的育人目标。在“一立”与“二立”的道路上,学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不断强化学校的责任担当,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的时代新人。

首先,学校要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加强立志报国的制度政策和具体举措,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创新形成“两立”育人模式。其次,学校应继续深化立志报国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推进教育强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两立”人才支撑。第三,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两立”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质,增强报国的能力和信心。第四,学校应拓展“两立”路径,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才能,锻造优良品质。

从“一立”到“二立”再到“两立”,我们要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报国志向的新时代“两立”青年。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坚持学校、家庭、社会、青年“四位一体”共同努力,在新征程中培养并涌现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写下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作者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