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苏州博物馆举办海派玉雕大展,作品出自这位中国最年轻工艺大师之手
分享至:
 (7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东颖 董天晔 2024-03-22 06:00
摘要:选择一项钟爱的事业,向美而生。

三月姑苏,草长莺飞。

海派玉雕师吴灶发迎来自己的重要时刻。他与好友们在苏州博物馆聚首,其中有数十位赫赫有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此番,吴灶发从上海带去60余件(套)玉雕作品,在苏州博物馆以“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展览”为契机,开启为期三个多月的“吴灶发海派玉雕艺术展”。

吴灶发(左四)与同行交流作品。

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非遗传承人、上海工匠……吴灶发如今头顶诸多光环,作品获奖无数。

年仅47岁,吴灶发从事海派玉石雕刻创作已近30年。从工笔到写意,借由他手中的铊具,将自然风光与花鸟虫鱼,浓缩于一件件玉雕作品。他也常常感怀,身为制玉人,自己一路走来汲取了海派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精髓

“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展览聚焦于长三角地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与发展。海派玉雕为中国四大玉雕流派之一,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吴风底蕴深厚的苏州博物馆举办个展,吴灶发说:“海派玉雕是长三角一体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借着这次机会我也把自己二十多年的作品进行了梳理。”

【遇到好师父】

郎力军和袁新根踱步于苏州博物馆忠王府楠木厅,仔细浏览着一件件玉雕作品,不时露出欣赏与欣喜的神色,对话间,两人难掩徒弟终成大器的喜悦。

吴灶发的成功离不开两位恩师郎力军(左一)和袁新根(左二)。

18岁那年,吴灶发从江西婺源的大山出发,来到上海为生活打拼。刚来时有老乡介绍他去学裁缝,他不感兴趣;正巧有份打磨玉器的工作,他觉得是门可以学到硬本事的技术活,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在长宁区昭化路上的一家玉雕厂,吴灶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别的工友都嫌这份差事苦,我倒不觉得,不用日晒雨淋,还管吃管住,多好呀!”除了吃饭睡觉,吴灶发就坐在桌前打磨、抛光,对这些温润的玉石爱不释手。

年纪轻轻却坐得住,交出来的活又精细,吴灶发很快就进入了郎力军的视野,他是工厂的厂长,也是出身上海玉雕厂的资深老师傅。一天,郎力军问吴灶发:“你想不想学玉雕?”埋头打磨的吴灶发则又惊又喜:“太愿意了!这是很多人一年半载都等不来的机会。”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小浸淫于徽州传统文化的吴灶发对郎力军十分尊重。

每天早上,他总是提前把师父案头的工具摆放整齐,再沏上一杯热茶。郎力军的朋友来访,都对这个乖巧的小徒弟印象深刻。

一开始,吴灶发跟着师父学习炉瓶玉雕。炉瓶器皿类是海派玉雕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以稳重典雅的造型、古朴精美的纹饰、富有浓厚的青铜器趣味,在中国玉雕行业中享有盛誉。

“在瓶身上画纹样再雕刻,有时师父画了一面就放下了,我会着急啊,跑到师父家央求他快教我。到后来,我索性依样画葫芦复刻,反正都是线条构成的几何对称图案嘛,结果不知不觉,就把剩下的活都干了。”

吴灶发很怀念那段快乐的单身汉日子,有大把时间雕玉、看书,把上海逛遍以后,就背上行囊,去更开阔的山水间游走。一路的观察见闻,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感性的印象与灵感。

从选料、设计、切割到打磨、雕刻、抛光,吴灶发学徒近十年,系统地学习了炉瓶、人物等玉石雕刻技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说起郎力军,他至今心怀感激,“我受到师父师娘的很多关照。师父把自家的一套小房子给我住,师娘经常嘘寒问暖,刚到上海那会儿,还是师娘给我添的棉被。”

婺源的乡土田园和鸟鸣花香,时常萦绕在吴灶发的脑海,笔下的纹样慢慢从线条变成了花鸟。吴灶发对花鸟玉雕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知玉雕师袁新根有“花鸟之王”“巧雕大师”之称,便找到袁师傅的工作室偷师。当时,袁新根常在海外工作,吴灶发就跟着其他徒弟偷学。

徒弟的心思,师父都看在眼里。郎力军成人之美心切,几次三番打电话给老同事袁新根,推荐吴灶发。每每说到这段轶事,袁新根总是感叹郎力军的开阔胸襟。

郎力军却淡然以对,“我带过不少徒弟,灶发最好学多问,我把他当自己孩子,自然希望他发展得更好。把他推荐给袁新根,我也有信心,知道他是块好材料。”郎师傅三顾茅庐以后,吴灶发顺利地与袁新根也结为了师徒。

在两位师父的功力加持之下,吴灶发的技艺开始突飞猛进。故乡朴素内敛的徽州文化,师法宋人花鸟画之经营布置,吴灶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花鸟玉雕风格。2004年,他成立个人玉雕工作室“尚凡玉舍”,开始专研创作籽料花鸟玉雕作品。

【传承海派玉雕】

吴灶发说,自己的创作成长之路,也是海派玉雕在新时代发展、变革的缩影。

海派玉雕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苏州、扬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上海珠宝玉器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苏、扬等地区的雕刻艺人大量涌入。工艺由此变得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海派玉雕综合了扬州、苏州以及北京玉雕的工艺特点,在“细腻”上下功夫,形成了玲珑剔透、俊俏飘逸的“海派”艺术风格。

1958年,上海玉石雕刻厂在漕宝路33号诞生,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中,曾涌现出一大批人才。期间,有一批老艺人走出工厂,一边自立门户谋求生计,一边将海派玉雕的工艺和美学开枝散叶,培养出一批当今玉雕界的中坚力量。

借着此次展览,各地玉雕大师有了一次难得的大聚会。

海派玉雕善于运用各类玉石的天然形状和不同色泽,因料制宜,造型挺秀。

“因材施艺”是吴灶发始终秉承的理念,如今也成了他教授徒弟的“四字诀”。吴灶发最是擅长运用籽料上的皮色为各式俏色巧雕。如龙凤使用籽料红皮雕刻而成,线条圆熟,并以白色玉质衬托主体,生动鲜明;或有籽料皮色分布不均的,则多巧妙地设计为羽冠、灵芝、云霞等作为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吴灶发常说,自己运气很好,赶上了玉器交易最红火的年代。二十年前,新疆的籽料商人甫一抵沪,吴灶发就和同行们就出现在他们入住的市中心小旅馆,大宗生意从不过夜,好东西当晚就成交拿空。他也曾和一众玉雕师们组团前往和田,投入巨资,只为觅一块心仪的玉石。“当中也交过学费,但那时供需市场两旺,借了钱也要去进货。”

近十年,玉石行业越来越内卷。而吴灶发则凭借玉雕作品屡获“百花奖”“天工奖”“神工奖”等全国大奖,在业界建立起了口碑和声誉,成为新一代海派玉雕的代表人物。

声名鹊起后,找吴灶发合作的人越来越多,花头越来越“透”,甚至有人找他做直播带货,对此吴灶发有困惑,内心也不喜欢:“琢玉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不能理解怎么成了挣快钱的行当。”

外界的浮躁,反而让他愈发珍惜自己的羽毛,不断思考着“海派玉雕传承人”的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

江南文化融合了海派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徽皖文化。吴灶发的海派玉雕作品蕴含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美好追求。

“中国有8000年的玉文化历史,呈现着不同年代的生活样貌。我从故乡婺源的山水草木中吸取了能量,更觉得要把这份自然之美呈现出来,这也是我进行花鸟题材创作的最根本原因,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唤起大家对于自然之美的感受。”

此次展览,分为“师诸造化”“祥龙嘉应”“玉磬流音”三个单元。每件作品都犹如小品风景画,于简洁、明快中蕴含诗情画意,让观者仿佛闻到了大自然的气息,生动的花鸟经过创作,流露出独具匠心的韵味。

《揽月》——一株古松森秀苍郁,梢间挂着一轮圆月。两羽白鹤于松前月下,一仰一俯,卓然而立。

《十大名花》——白玉牌上浮雕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不同风采。花卉生动细腻,又与禽鸟、蝴蝶搭配,每一件都是绝妙的花鸟佳作。

《天地衡运》——白玉雕成的龙风姿雄伟,红皮雕刻的凤美仪翩翩,对比强烈。

《芙蕖振鹭》——荷叶重重相互掩映,荷叶之上探出一朵盛开的荷花,两只白鹭于花下觅食游戏。

无论是荷池间掠过的飞鸟,苍松下傲立的白鹤;抑或是寻芳的舞蝶,击水的红鲤。它们自然,所以和谐淳雅;它们真实,所以引人共情。在技术臻于化境之后,“自然唯美,真实生动”成为吴灶发对花鸟玉雕创作的追求。

吴灶发把玉雕作品《鹤舞朝阳》赠予苏州博物馆作为馆藏。

这次,他特别制作了玉雕作品《鹤舞朝阳》赠予苏州博物馆作为馆藏。

吴灶发说:“海派玉雕与苏州的玉石工艺、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苏博办展的契机,捐出一件大型作品馆藏,是我的心意,更是我的荣幸。过去,海派玉雕反而在北方藏家群体中很受认可和追捧,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现在,我们走出上海,来到苏州,以后还想走到更加深远的长三角腹地,让属于江南文化的玉雕,被更多本地的人们所认识,喜爱。”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