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繁花年代,巨幅大师画是如何走进上海大剧院的?
分享至:
 (16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璟璐 2024-03-21 07:41
摘要:著名画家丁绍光和朱德群分别为大剧院大堂创作了巨型壁画。回顾第一幅壁画的创作和展示过程,感慨万千。

上海大剧院是上海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标志性的艺术宫殿。这座“水晶宫”,是建筑艺术与国际一流艺术作品完美结合、互为映辉的一个典范。著名画家丁绍光和朱德群分别为大剧院大堂创作了《艺术女神》和《复兴的气韵》巨型壁画,表达了人们对艺术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回顾当年参与壁画项目的往事,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一个“敲”字为艺术开道

1997年,上海举办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该项目负责人钱建群特别邀请了旅美画家丁绍光参展。当时我担任丁绍光艺术中心副总裁,尤一平是经理。展览期间,尤先生告诉我,建设中的上海大剧院正在为大堂壁画没着落而发愁。据说,有关人士也联系过几位知名艺术家,但都因为对方开出高昂的价格而无法接受,因为当年大剧院建设本身的经费就很紧张。听说此事,我感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于是,我马上转告了丁先生。为了说服他,我们三人专门坐车上了延安路高架,远眺正在建设中的大剧院。我们凝望着它,感到它的造型太美了。丁先生说:“璟璐,你可以去联系,我愿意画。”

  上海大剧院外景  杨立摄(华东理工大学)

我马上与负责文化工作的市领导联系,表明了丁先生的意愿。次日,领导来到我们在艺博会的展位,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丁先生的作品,然后对我说:“我们支付不了很高的价格,但是,可承担一些成本费。”我将此意见转告后,丁先生大度地回答:“我成本费也不要,一分钱也不要。”其实,成名后的丁先生早已淡泊名利,多次向联合国世界联盟的艺术项目捐赠过作品,而且还多次向社区和团体捐赠其作品。

两天后,负责文化工作的上海市各级领导邀请我们到大剧院的大堂观看墙面,负责建设项目的总经理乐胜利早已在场等候。当时,大堂建筑已经基本完成,负责大剧院设计的法国建筑设计师并未考虑留出墙面作为艺术配置,尽管那时为大型公共建筑配置艺术品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大堂可放置壁画的空间只有一楼剧场入口处的墙面,大约高2米,还受到入口侧墙的影响。丁先生注视墙面片刻,感叹地对我说:“可惜了,如果设计时将顶楼到下面都留出,这样的垂直空间气势更宏伟,整体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听后感觉木已成舟,改变很难,但还是试探性地将丁先生的话转告了市领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和乐胜利在现场就商量起来。他首先问,二楼三楼的观众人数有多少?幕间人流量大约有多少?他随即又问,一旦改动过道,对建筑承重会有什么影响?乐胜利一一作了回答。领导当即果断决定:“如果观众上下楼问题不大,又不影响建筑承重,你们不妨和设计师商量,把二楼过道敲掉,留给丁先生创作。”

语音刚落,几秒钟内,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好像都怔住了。“这样可以了吗?”领导转身问丁先生。“好!我一定好好创作,画出最好的作品!”丁先生深受感动地回答。

领导还决定,将入口处的侧墙也一起敲掉,进一步改观视觉。我当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敲”的深远意义,如今回顾才后知后觉:这一“敲”,让丁绍光和之后的朱德群这两位国际著名艺术家能尽情地挥笔创作出他们一生中最大尺幅的壁画作品。更有意义的是,巨幅壁画让每一位步入大堂的人都感受到了艺术的震撼。

既要有现代感又要有民族特色

项目意向决定后,我们将作品主题按程序向上海市各级领导作了汇报、进行了沟通。丁先生希望以他擅长的亚热带田园风格为主,构思是绿色的丛林——“城市中的花园”。但我们收到的正式反馈意见是:上海不是云南,不宜用西双版纳景象,作品要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特点。

创作主题没有得到项目甲方的认可,我们心中十分焦急。过了几天,我去找与项目有关的市领导,想直接听听他的意见。他仔细地翻阅着丁绍光的两本画册。丁绍光在海外是以 “丁绍光蓝”而出名的,作品多为蓝色基调,而且习惯以蓝代绿色。只见领导一直将画册翻来翻去,最后,他合上画册,手掌落在了封面上。我们面对的,正是丁绍光先生为联合国而创作的那幅以红色调为主的作品。我试探性地问道:“这样的基调可以吗?”他答道:“可以试试。”随即又关照了一句:“要现代,但要有民族特色。”

那幅封面作品的背景是北魏的飞天,画面是一位东方女性双臂前举,目送和平鸽展翅飞翔。我立即将领导的意见详细转告了丁先生,并补充说,市广电局领导特别提出,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

上海市花白玉兰  金定根摄(本报资料

丁先生回到美国后,精心构思,认真创作,历时数月,终于将初稿交到我手中。我和尤一平马上飞抵上海,将作品装框后置放在市广电局一个会议厅里展示。我们得到的反馈是:色彩很好。艺术家的创作很不错。但是,作为壁画,一旦放大到几十平方米,整体感觉也许会过于单调,特别是画面中出现的人物会过于巨大。我听后有些惴惴不安。毕竟,丁先生画这幅初稿花了不少工夫,我又如何向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转达这些意见呢?

经过一番思前想后,我先向丁先生转达了领导和专家肯定的意见,又婉转地表达了需要修改的建议。丁先生虽略有不悦,但还是同意修改。

上海大剧院计划于1998年10月1日首演。当丁先生将仔细修改后的白描稿交到我手中时,离首演的日子已经没有几个月了。我立刻飞到上海,将稿子交给乐胜利。他打开看后便说:“就这样了,我们没有时间了。你马上写一篇新闻素材稿交给我,让上海的媒体发消息。”《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上海的主流媒体纷纷刊载了丁绍光的白描稿和相关新闻。

如此重大的项目终于落实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呕心沥血,创作的26个日日夜夜

7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乐胜利的一个电话,说首演日期改在8月27日,而不是10月了。壁画必须在8月20日上墙。

丁绍光先生创作的时间表一下子被打乱了。这毕竟是一幅6.4米宽、4.4米高的巨作,一下子提前30多天,谈何容易啊。

在此后的26个日日夜夜里,丁先生真的拼了。为了创作大画,他把画画的地方搬到自己比华利山庄的另一座房屋,那里的大厅足有50平方米。硕大的画纸由12张日本特制的宣纸拼接而成,临时性地钉在画板上,平铺在大堂地上。原来想将画板竖起来画,但感到有点风险,还是放平稳妥。只是这下子可苦了丁先生,他只能终日匍伏着作画,每天要持续画15到16个小时。大厅四周都是落地大窗,白天光线充足,晚上,就靠四五盏大灯,挑灯夜战。由于那儿不是丁先生的住宅,里面没有任何饮食起居的设备,生活上非常不便,每天全靠家里人送饭送水。

丁绍光在创作

当时正值酷暑,丁先生匍匐在画纸上用各种画笔作画,满脸满身都是汗,T恤衫完全给汗水湿透了。我曾多次从旧金山飞往洛杉矶,到现场拍照和了解创作进度,多次看到丁先生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实在太累了,他会在台阶上坐一会,抽一口烟,喝一口冷茶,往往一支烟还没抽完,就按灭了继续去作画。有时,他爬到楼梯上看作品的整体效果,由于大多数时间匍匐着,他的腰累到直不起来。如今,我还收藏着10多张记录了当时丁先生疲惫不堪状态的照片。他说:“璟璐,为这张画,我真是拼了!”接着,他又补充说了一句:“画这样的大画,过瘾!我一点儿也不会马虎。”

在这难忘的26个日日夜夜里,巨幅画纸犹如一面巨型地毯,一点一点地展示出色彩绚丽的飞天女神,她们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无限崇敬、对中华民族的美好祝愿,带着花姿美丽、洁白如玉的白玉兰一起飞往上海。

8月10日,星期一。当大家将基本完成的巨画,靠着高墙一点点竖起来的时候,现场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传世之作。红色的底色上,是一对生动的北魏时期的飞天,象征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画面前方是两位东方女性,一位怀抱弦琴,举手向中国古代艺术之神膜拜;另一位双臂前举,昂首仰望,送飞象征着希望的白鹤;她们身边簇拥着一朵朵圣洁的白玉兰。在几秒钟的静谧后,现场所有人都雀跃欢呼起来,互相拥抱。丁先生还是穿着那件被汗水湿透的皱巴巴的T恤衫,倦容仍在,却充满自信。耄耋之年的丁妈妈丢掉自己的拐杖,走到丁先生身边,母子俩紧挽着手臂,丁妈妈开心地说:“来,给我俩照一张相。”丁先生则如释重负地说:“我相信上海一定会满意的。”

在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的全力协助下,壁画被送上东方航空公司的航班,顺利飞抵上海。海关当日放行,壁画安全送进了上海大剧院。尤一平已经提前到了上海,与朵云轩的老师傅们一起商量有关壁画上墙的种种事项。前一日,乐胜利已让工人搭好了钢筋脚手架。一阵紧锣密鼓,10多位师傅在脚手架上一起动手,终于让“东方维纳斯”飞了起来。众人纷纷在壁画前合影,记者云集,乐胜利频频举杯与大家一起庆贺。丁先生笑容满面地看着自己创作的毕生最大一幅艺术作品,连连说道:“这样修改,画更好看了。”在揭幕仪式上,丁绍光先生接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他颁发的捐赠证书。

壁画上墙后,丁绍光在补色

本文作者(左)与丁绍光(中)、乐胜利(右)在壁画前

从此以后,每当上海大剧院有精彩演出时,一片灯火辉煌,丁绍光先生创作的巨幅壁画《艺术女神》那一抹红,点缀在大厅中央,成了上海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学生让老师,迎来《复兴的气韵》

转眼过了5年。由于日光强力的照射和大堂正门玻璃的反射,壁画开始出现褪色,宣纸也产生了裂痕。上海大剧院一直在考虑如何修复。

2002年,旅法画家朱德群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他早年的同窗好友吴冠中到上海祝贺。第二天,他们俩一起到上海大剧院参观。朱先生站在丁绍光创作的壁画前凝视着,心中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当即对乐胜利表示,他也同样有为祖国创作的心愿。

当夜,乐胜利去了朱先生下榻的王宝和酒店拜访。言谈中,朱德群先生再次表明了自己的意愿,但他说,一定要尊重丁绍光先生本人的意见。当这件事报告到有关领导那里时,领导表示,除非丁先生本人同意,否则不能换画。乐胜利于是对我说:“这件事就委托给你了。”

我感到十分为难,当时我已经自己创业,但当年是我代表丁绍光先生起草了关于壁画的协议,其中约定了“永久展示”的相关条款。

见到丁绍光先生,我只能如实告诉他朱德群先生的意愿和上海有关领导的意见,并告诉他大剧院有个新想法,即将壁画墙作为艺术展示墙,以5年为期进行轮换运作。在丁先生思考时,我又谈起了一件往事。多年前,我曾去法国拜访朱德群先生,送给他一本丁绍光画册,他当时认真地翻看着,然后告诉我,吴冠中曾经打电话给他,请他给一个学生做赴美的经济担保人。朱先生说:“担保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且我并不知道那个学生是谁。但是,我当时还是答应了吴冠中的请求。后来才知道,那个学生就是丁绍光。”我话音未落,丁先生就很平静地说:“学生让老师是应该的。我没有意见。”

为了遵守原先的协议,乐胜利决定将五楼一个芭蕾舞练习厅改建为艺术陈列室,完全按照丁先生的方案进行整修,同时,请丁先生来上海修复壁画,将修复好的画作搬至五楼艺术陈列室展示。我们专门去了日本樱花牌颜料公司在上海的工厂,商谈提供颜料的事情,对方当即表示坚决支持上海的艺术项目,丁先生需要的颜料要多少就供应多少,全部免费。

《艺术女神》搬到五楼大厅

朱德群先生以其80多岁的高龄,为上海大剧院创作了壁画《复兴的气韵》,同样以捐赠的方式将作品奉献给上海。2003年8月,上海大剧院开幕5周年之际,朱德群和丁绍光两位声名显赫的国际艺术大家在新壁画揭幕仪式上首次见面,相谈甚欢,传为艺术界一段佳话。丁先生后来又与乐胜利再度合作,为上海文化广场创作了玻璃幕墙作品《生生不息》,此是后话了。

朱德群为大剧院创作的《复兴的气韵》  本报记者蒋迪雯摄

朱德群和丁绍光互相赠送为大剧院创作的作品  金定根摄(本报资料)

在我的记忆中,《艺术女神》壁画开启了艺术家无私为公共艺术奉献的先例,在上海后续的众多文化建筑艺术项目中,从朱德群到甘锦奇、方世聪、柳毅、杨宏富和章德明等一批海上艺术家,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为上海音乐厅、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文化建筑无偿提供自己的精品力作,为振兴上海文化、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题图为“水晶宫”里的大型壁画艺术女神 图片来源: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