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分享至:
 (15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晓鹏 2024-02-03 06:30
摘要:“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首次系统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定义、动力来源、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以及发展思路。对于新质生产力,在学习领会并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更需要立足世情时情国情进行深入理论探究。

一、新质生产力生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构成,拓展了国民经济的业态结构,重塑了生产的动力结构,催生出新质生产力。但与以往的科技创新不同,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推动经济发展且保持高度稳定的外生因素,它的活跃程度既来自科技资源积聚时的升级迭代和颠覆创新,更来自新技术与各种场景结合后的自我学习与适应的应用拓展。

根据OpenAI发布的一份AI计算报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在最大的AI训练运行中所使用的计算力呈指数增长,每3.5个月增长一倍。这几乎是摩尔定律所定义翻倍时间的约1/6。照此计算,2012年以后,算力已经增长了30万倍以上。此时,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判断,即经济发展与新技术创新几乎是保持同时同步。这与工业经济时代完全不同。新质生产力就是依托于大数据生产、应用和创新的过程,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塑造出新的业态和模式。由此,不仅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且迸发出更为强大的产业生产能力和更为高效的价值实现能力。事实上,近年来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所驱动的。

二、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通常来说,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等独立实体要素和科技、管理、人才等非独立渗透要素。新质生产力依然适用物质变换能力这一定义,但要看到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空间,线上虚拟空间同样也可以开展生产制造和服务活动。实践中,无论是数字经济新商业模式创造出来的更为强大的产品价值变现能力,还是线上大数据生产以及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的对线下生产效率的大幅促进,人类生产活动的有效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此时,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因生产空间扩大而不断扩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劳动资料的出现提高了经济迂回化水平,它们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发轫于以新技术为驱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因此塑造出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和要素配置关系,劳动者也因新技术带来更高生产力开始朝着高技术化、高劳动生产率化和机器人部分替代化的方向迈进,劳动者休闲增加却不影响价值创造的场景不断显现。很明显,在数字时代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催化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组合方式不断进行着动态优化,每一次优化能级的跃升,都将带来物质生产和精神产出的大规模扩张。客观而言,与注重数量规模的物质变换能力不同,新质生产力的质态内涵更显著,它不仅仅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更大提升,同时也是人民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质优,与新发展理念完全契合

生产力越高,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就越大,这是生产力价值形态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准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但却并不止于物质总量扩张,还表现为与新发展理念完全契合,让经济发展更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特质。

具体而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点,因为新质生产力来源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蕴含于技术创新驱动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协调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因为生成于虚拟空间的大数据,在算力算法支持下,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多重目标的齐头并进,而且还可以彻底打破实体空间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差别。与此同时,大数据作为高等级生产要素调节并整合线下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且让民众充分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发展。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体现,因为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碳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满足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低碳技术转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将有助于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低碳化。开放是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因为新质生产力以现代产业体系为载体,与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提升同源,这离不开国内统一大市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支撑。如果没有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能力,数字化赋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一国供应链韧性增强和价值链能级提升也无法成为现实,新质生产力更难以形成。共享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新质生产力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生产力,它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促成国民福利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就业质量提高的同时,新技术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全社会的劳动者收入份额出现大幅增长。

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生产力具有多重的主体指向特点,比如指向要素的劳动生产力以及指向企业投入产出的企业生产力等。相较而言,新质生产力更加侧重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指向。这种更为宏观指向的生产力特质,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愿,也是对国家培育战略竞争优势执行能力的考验。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新质生产力让我们看到了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但要做到这一点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激发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活力。所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关键是要建构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探索优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完善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体系、金融体系、政策体系等,才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在第四次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因科技颠覆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所衍生的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增长,既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深入推进的有效体现,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