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玉龙县:文旅赋能乡村美,沪滇共建“桃花源”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宏浩 2024-01-23 08:00
摘要:在沪滇协作的帮助下,玉龙县把当地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阳光穿越棉花般的云朵,染金了巍峨雪山。有一种别样的美,正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渐渐苏醒。

“玉龙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玉龙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金宗礼说,近年来,在沪滇协作的帮助下,玉龙县一改“守着美景,过着穷日子”的局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当地资源禀赋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留得住乡愁,才能品得出幸福

玉龙的美,在乡间小路——

一排排古朴的石头房子,一方方秀美的纳西族庭院,一段段动人的历史记忆……时光在这里打了个转,又缓缓地流淌。曾经“有女不嫁”的玉湖村,如今在沪滇两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俨然成为一片“世外桃源”。

玉湖村,旧称“雪嵩村”,纳西名为“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是名副其实的“玉龙山下第一村”,也是当地石头文化传统建筑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不过,受海拔、气候、砂砾土质等条件的限制,玉湖村曾面临“看山愁、看水愁,吃粮靠返销、花钱靠借贷、生产靠救济”的窘境,是丽江坝区最贫困的村子之一。

“为了维持生计,部分村民不得已乱砍树木、私挖矿石,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玉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和新华说,尽管后来通过旅游开发,玉湖村持续推动生态修复,“但村道人马车混行、粪便污染严重、管理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

2021年,经过缜密的调研和规划,沪滇协作投入资金,在玉湖村村口向南两公里处实施了白沙镇玉湖村文旅示范点(玉湖马场)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并增加了170个就业岗位。2022年,沪滇协作又在村口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和玉湖村综合文化馆,打造丽江纳西文创空间、书屋咖啡吧等设施,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丰富玉湖村文旅内涵。

在此过程中,最让和新华受益的是来自上海先进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上海援滇干部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只要一得空,他就会带着问题和他们交流。时间一长,虽然从未去过上海,但通过上海援滇干部的描述,“仿佛身临其境,也学到了许多大城市的经验”。

他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有村民想改建房屋做民宿、农家乐,村委会上门进行调查研究,对有条件、有能力的村民表示支持,但要求其在遵守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修旧如旧,外墙采用传统的石墙,庭院恢复纳西庭院风貌,给予游客沉浸式体验。对没有创业条件的村民,在约法三章的前提下,也积极引进客商与其合作。

“我们还在推动‘三线’入地工程,并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想把上海精细化管理理念带到玉湖村,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让‘原住民’留下来且能够在自家门口创业就业,并让他们在理念上与现代文旅产业发展大势接轨,既改善生活,又富起脑袋,激活内生动力,实现正向发展。”和新华说。

据介绍,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玉湖村还在深挖民族文化和洛克文化,打造民族文化传承研学基地、水景观等,进一步优化文旅体验,让每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欣赏美景、感受乡愁。截至20238月,玉湖村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20万元。

守住秩序,才能守住美好生活

玉龙的美,在秩序井然——

依托沪滇协作,位于玉龙雪山景区腹地的甲子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公司+农户+旅游”的发展道路,不仅实现了景区管理统一、运营有序,还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结构性难题,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半个小时内,这已经是我们服务的第5对了。”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杨红光笑着说,“这还算少的,高峰期,一天就有近300对,忙都忙不过来,累并快乐着!”

10年前,同样的位置,同样的美景,杨红光的心情却大不一样。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玉龙婚纱摄影”名气在外,但体验不佳。没有专门车辆,新人只能拖着厚重的婚纱,和游客共乘景区大巴;没有化妆间,化妆师只能在大巴车上见缝插针;好不容易到达点位,还要和游客“抢风景”“抢机位”……

更令人头疼的是,一些婚纱摄影公司为了追求拍摄效果,往往会使用道具,既存在森林草原火灾隐患,离开后又会留下一地垃圾,破坏生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和低质量的服务、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杨红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守住秩序,才能守住绿水青山,守住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2017年,甲子村党总支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地区村集体经济党建引领的组织模式,成立了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公司,针对每对来景区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收取660元的服务费,为旅拍团队全程提供休息、化妆、更衣服务及防寒服、氧气、茶水、环保车等保障,并根据玉龙雪山各景区的人流数量,引导分流旅拍团队,错峰拍摄。

经营模式上,坚持“支部引路,公司经营,村委监管,群众参与,收益共享”,公司获得的所有利润,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教育培训和困难群众帮扶等公益事业,其余全部按照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红,透明公开。村“三委”班子成员只监督管理公司,不领取一分报酬。

“起初,部分村民不理解,认为景区运营得好好的,为啥要新开一个公司?”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公司总经理田建忠说。后来,甲子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开展特色党建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村民打扫卫生、修剪树枝、护林巡查、维持秩序。

渐渐地,“玉龙婚纱摄影”的口碑越来越好,前来拍照的新人越来越多,分红也从第一年的人均1000元到现在的人均4000元,村民们在观念上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人心越来越齐。现在,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公司共有43名员工,都是甲子村村民,其中不少是在外务工返乡村民。沪滇协作还针对关键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并对婚纱摄影点位设置、布景、路线等细节给出专业建议,进一步推动甲子村婚纱摄影服务高质量发展。

“其实,每个村民都是甲子村和玉龙雪山的一张名片。服务做得好,游客体验好,我们的日子才能更红火。”田建忠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公司已经服务了2万多对新人,预计全年可服务3.1万对新人,营收超2000万元。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给全村老百姓盈利分红超4600多万元。

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传承

玉龙的美,也在代代相传——

一针一线,一挑一绣,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徐徐展开。当传统的民族元素与现代的刺绣技法相结合,丽江民族刺绣通过沪滇协作赋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绣师们“靠刺绣致富”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太神奇了!”看着面前铺开的刺绣作品,英国小伙亨利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晌才回过神来,“我尝试用语言形容我此刻的心情,满脑子只有‘神奇’这一个词语。”

这幅作品名曰《东巴神路图》,以布卷画为蓝本,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融汇多种民族文化元素的鸿篇巨制,长68米,宽 0.8米,已经绣了整整8年。“再过2年,它就将完成。届时,我们计划通过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评选、国外巡回展出,推动纳西族刺绣文化走向世界。”白沙锦绣艺术院绣师熊艳说。

纳西族刺绣历史悠久,以“肩挑日月、背带七星”为特征,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2010年,来自云南曲靖的陈智辞去了稳定工作,创立白沙锦绣艺术院,致力于通过培训的方式,传承并推广丽江少数民族手工刺绣文化。

“没有人相信我们。”回忆起创业初期,陈智感慨万千。此前,丽江从未有过专门的刺绣培训机构,妇女们也从未想过有一天可以通过刺绣改变命运。为了激活丽江民族刺绣的潜力,他特地邀请苏绣大师担任带教老师,希望走融合创新之路。但开班第一天,偌大的教室里仅有2名学生。

熊艳是早期参加培训的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为了养家糊口,她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直到陈智一通电话再次点燃了她儿时的梦想。白沙锦绣艺术院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免食宿费、免材料费、补贴基本生活),学员学成后,艺术院派单并根据作品的质量进行收购,再通过各种渠道售卖。跟着老师学习,没有后顾之忧的她很快学有所成,成为丽江技能大师,还卖出了自己第一幅作品。

随着成果渐渐涌现,丽江及周边各民族热爱刺绣的人开始了解并加入白沙锦绣艺术院。此后,沪滇协作持续投入资金,推动白沙锦绣艺术院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艺术院老师也开始驻村教授当地妇女刺绣,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通过技能改变命运。截至目前,已有逾300人因此受益。她们的作品也在上海援滇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亮相位于上海黄兴公园1号门处的杨浦区对口帮扶丽江馆。

2023年暑期,熊艳前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进修了1个月。课堂上,老师说“少即是多”,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回丽江后,她着手简化民族图案,创新设计了冰箱贴、麻布包等文创产品,市场反响热烈。

“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感谢上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也欢迎更多朋友来到丽江,来到玉龙县,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美,和我们一起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熊艳说。

栏目主编:周文吉 题图来源:俞宏浩 摄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