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为什么在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谣言的身影
分享至:
 (2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祖新 2023-07-29 08:50
摘要:心智引领人类走到今天

帕斯卡尔·博耶的《心智社会》是一本充满现实关怀与学科情怀的著作。

他将人类学还原为对人类行为的关注,渴望在对心智的关切中,以十分接地气的方式去了解人类社会化进程中的奥义。

自然是帕斯卡尔·博耶写作的主题。在他的笔下,群体心理、自然家庭、社会公正等社会学议题都能在进化的历史轨道中觅得自然的踪迹,而其中的关键扭结,就是心智。

心智引领人类走到今天,同时,当下的人类也不可避免地会在进化的过程中迷失,将许多现象认为是“本应如此”。博耶所不满的,正是这种心理招致的精神停滞。他期待挑战,更盼望进击。为此,他将学科层面的“大问题”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小细节”,再通过心理学还原,既梳理出现实行为背后的心智踪迹,更将之贯通为人类进化旅程的点点足迹,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弥合中,显示出人类学研究更为深刻的唯物底色。

「谣言引出进化的视角」

谣言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谣言的传播以及人类对谣言的迷信甚至将谣言道德化、神秘化的倾向,更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人类学议题。为此,博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在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谣言的身影?如果说,先民出于科学思维欠缺而无法甄别一些信息、解释一些现象还情有可原,那为什么在21世纪,还会出现许多匪夷所思的谣言传播的现象呢?面对许多看起来荒诞无稽的信息,一些人不仅深信不疑,更会将之道德化与神秘化。原因何在?

博耶首先将这些谣言定性为“垃圾文化”,点明了它们在认知价值上的阙如;同时,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反思,指出谣言的形成与人类的种族特性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关系,即“人类心智的运行法则并不总是符合哲学上的‘正确’或科学上的‘准确’,它产生的认识可能不对,但是有用”。但是,这种“有用”并不是低层次的信息交流,非洲草原上的狐獴也是群居性动物,内部有着完善的族群秩序,它们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流,但这种信息交流只存在单向度的“正确”,这种“正确”与“有用”合二为一、彼此不分,因为一个差错就可能让它们命丧狮口。但对于人类来说,“正确”与“有用”并未重合,因为人类的心智进化出了对于威胁的探测系统,它让人类对潜在危险能够感知或预防。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机制,与威胁、危险相关的信息更容易传播。这也成为许多谣言得以流散的原因。因为即使它并不“正确”,这种心理也会促使人类认为它“有用”。博耶巧妙地将这种心理与占卜术相联系,延展出人类在这种心理机制推动下而衍生出的现实行为甚至独特文化;最后,将这些内容归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策略,认为它是人类“增强适应性”的表现。

这一切的论述,都基于博耶看待人类行为进化的视角。它让博耶对一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持敏感,也让博耶能在对心智的关注中弥合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罅隙。我十分青睐博耶对进化的界定——“进化系统其实是一个学习系统”。在这里,对学习的强调隐含着对心智的关注,更延伸出人类的生存特性:一方面,博耶将人类生存推向进化的起点,将其定位在“生存与繁殖”的需要,凸显出人类的自然性;另一方面,人类在心智的推动下,会在进化的过程中,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与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生动的互动,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这个过程既重塑了自我,也再造了环境,更彰显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进化的潜流对人类的种族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类行为隐含进化的潜流」

进化的视角是博耶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基本依据,但他并没有让进化的论断先声夺人,而是将其“打散”为伴随人类悠长的历史而贯通始终的“潜流”,潜而不显、流而不断、缓缓向前,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统观,展示人类行为与进化潜流之间的互动,完成“总体”的目的——从对人类行为的关注直抵对人类生存的观照。

如果说,谣言现象的背后是人类进化出的探测威胁的心理机制与“增强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那群体认同的心理现象与自然家庭的出现更是值得关注的人类学议题,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在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生存探索,都彰显出“心智”对于人类进化的历史作用。在博耶看来,自然家庭是人类群体认同心理的最佳表征,因为家庭既是对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亲属关系的延续,也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方式,即使是在常人看来促成家庭形成的最为本能的冲动,它的背后也有精妙的计算过程,博耶认为这个过程并不是当下人们想当然的利益考虑,而是“专注于特定类型的信息,并遵循各自的运算规则”。正是基于对这些运算规则的关注,博耶的写作顺理成章地关注到了人类对于社会公正的向往心理。

博耶认为“公正感”源于人类的群体认同的特性,因为“人类是一种合作动物”。而“合作”的目的就是“受益”,在利益分配的层面上,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便顺理成章地引申出来。在这里,很容易引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执。博耶十分聪明地把人和鱼的利他行为进行比较。在鱼类的生态系统中,清洁鱼会为被寄生的鱼清理皮肤与寄生虫,但较之于此,它们更喜欢吞噬鱼鳞上的黏液,而这是鱼的保护层。所以,我们很难说鱼类的这种行为是利他还是利己。但人不同,“个体会从诚实互惠的合作行为中受益良多”。在博耶的笔下,这种复杂性就是人类的独特性,也是人类能够被更高层次地社会化的原因。

人类在复杂的心智的驱动下,衍生出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也建构出独特的经济模式与交易心理,市场这个大规模的合作性空间所依靠的,就是人类的合作行为。面对市场、交易、经济学等学术难题,博耶的论述返璞归真,从进化的视角延伸出人类心智中独有的“所有权直觉”,继而坦言“所有权直觉导致我们对自己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产生极度保护欲,同时也让我们有充分的动机去保护其他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受外人侵扰”。换言之,人类的心智进化出了对于“我的”这一归属的自觉,同时,群体认同心理也会让人类对于他人的“我的”抱有尊重,而公平感的基础,就在于对“所有权直觉”的保护。

这就是博耶的聪明之处:将“社会公平”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公正感”的心理问题,将之视为人类心智的表征,不去妄求这种表征为何存在,而是去探究它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关系及其起到的作用,更为切实地呈现人类行为与进化潜流之间的互动,并以这种方式回应现实问题的质询,让写作成为一种求真的行动。

「现实关怀与唯物底色」

博耶的人类学研究,既有向现实求真的问题意识,也有向历史求真的唯物底色,二者在进化的精神统摄之下变得相互关联又彼此呼应,让“人类行为”这一论述主题因对“心智”深度观照而展示出更加多元的论说可能。

在现实之维,博耶对论题的选择都是出自对现实问题的敏感,这也呼应着他一以贯之的治学态度,即“社会科学要关注现实、探索与社会生活切实相关的真问题”。问题的“真”,既表现为学术层面的根据,又彰显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这种“双保险”的“真”,才能确保学术生命的“活”。

在历史之维,博耶对进化论的倚重就显示出他在面对人类问题时的唯物底色,因为自然与社会在他的笔下非但没有彼此拮抗,反而相互联结,在“心智”的扭结中,人类行为与历史成为一个总体性的建构,并且在进化的潜流中自有来源与归处。

博耶的人类学研究选择把最为玄奥的心智作为切入点,但他所关注和希望破解的,是最为切实与细节的人类行为。这个由“虚”向“实”的过程,在进化潜流的滋润与贯通下,具有了“虚实结合”的意味,这或许就是书名“心智社会”这种巧妙拼合的内在蕴意,也是博耶的人类学研究的精神倾向。

《心智社会》
[法]帕斯卡尔·博耶 著
殷融 译
中信出版集团

(题图来自新华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