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两个奇特的翻译家
分享至:
 (8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鸿鑫 2023-06-08 07:40
摘要:这两位中国的翻译家,一个完全不懂英文,却专译名著;一个先创作英文小说,再译成中文。

我国的翻译家许许多多,其中有两位非常奇特。一位是林纾,一位是叶君健。前者虽被称为“译界大王”,却是一个不懂外文的人;后者是翻译《安徒生童话》的著名译者,同时也是小说家,而且他习惯于用英文写作小说,又自己把它们翻译成中文。这两位都可称为译界怪杰。

不谙西文的翻译家

我国文学界翻译域外小说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班扬的《天路历程》译本由上海华草书馆推出。在译界的先驱者当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林纾。这位大名鼎鼎的“译界大王”,却是个不谙西文的人,可称是一位译界的怪杰。

林纾,字琴南,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福建闽县人。他祖上数代为贫苦农民,其父国铨曾为人运盐,恰遇盐船触礁沉没,后去台湾经商,又遭亏本。林纾幼年在贫困中度过,靠叔父静庵抚养。他喜欢读书,9岁入塾,11岁从同里薛则柯先生学古诗文,极为勤勉。他在20岁前后已检阅古籍2000余卷,28岁入学为秀才,31岁时中举人,后专治古文。知府李畲把藏书借给他读,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三四万卷。林纾旧学渊源,又工诗擅画,长期在乡里设馆课蒙。1899年,应仁和知县陈希贤之聘,到杭州东城讲舍讲学,三年后北上入京,任京师五城学堂总教习,主讲京师大学堂。林纾性淡清高,不愿做官,一生以著译为业、笔耕为生。

林纾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是在1897年。19世纪末,中国社会矛盾加剧,外患内乱频仍,在人民中间普遍滋生着改革的希望,学西方实学以达到富国强兵成为当时知识界的共同心愿。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维新派提倡创作和翻译小说以改良群治,启迪民智。林纾是拥护维新思想的,他在《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爱国二童子传达旨》等文章中回忆,“独念小说一道尚足感人”,欲“多译有益之书以代弹词,为劝谕之助”。他原本是想先翻译政治小说的。邱炜萲在《客云庐小说话》文中说到,林纾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小说始”,并计划首先翻译拿破仑和俾斯麦的传记。

然而,林纾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却是《茶花女》。1897年,林纾因夫人病故,心中十分忧伤。这一年的夏天,他到马江去访友,住在好友魏瀚家里。魏瀚看林纾整天郁郁寡欢,就想找点事情让他做做,使他能从阴影中走出来。于是他提议请从法国留学回来、精通法国文学的王寿昌与林纾一起翻译《茶花女》。起初林纾有点迟疑,怕不能胜任,后经魏、王二人的劝说,终于同意了。


《巴黎茶花女遗事》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描写妓女马格丽特与阿芒的爱情悲剧,十分凄婉动人。他们的翻译是这样进行的,先由王寿昌口译,然后由林纾用文言加以笔述。两人都非常投入,译到书中缠绵悲切的地方,往往相对而泣。此书译成后题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署名冷红生,王寿昌署名晓斋主人。林纾在引言中写道:“晓斋主人归自巴黎,与冷红生道仲马父子文字,于巴黎最知名,《茶花女马克格尼尔遗事》尤为小仲马极笔。暇辄述以授冷红生,冷红生涉笔记之。”《茶花女》译成后,魏瀚出资在福州刻印,1899年春正式面世。译稿一经出版,旋即不胫而走,风靡书界,一销就是万册,许多书局也竞相出版。《茶花女》得到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一时佳评如潮。邱菽园《挥麈拾遗》云:“中国近有译者署名冷红生,以华文的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文心,冷红生之笔意,一时都活,为之欲叹观止。”


《巴黎茶花女遗事》书稿

译才并世数严林

林纾翻译《茶花女》一举成功,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高梦旦主持的商务印书馆特约他译述西洋小说。他先与魏易合译了英国作家兰姆姊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译稿出版时题作《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后与陈家麟合译了《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西泽遗事》等五部莎剧。他采用文言散文记叙戏剧故事的方式进行翻译,这虽然不是剧本的全译本,但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作,对莎剧在中国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林纾还翻译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迦茵小传》、美国作家斯陀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作品。前者是一支爱情的悲歌。后者则以充满感情色彩的笔致描述了一群生活在底层的黑奴的生活惨状及其反抗斗争,译稿改题《黑奴吁天录》。林纾在译序中说:“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译书出版后,立刻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1907年留日学生创办的春柳社还把它改编成剧本在东京上演,由李叔同、曾孝谷等主演。这是中国新型话剧第一个改编的剧本,此次演出也可视作中国新剧运动之发端。

林纾一生译著等身,多达206种,共1200万余言。凡世界著名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史各德、大仲马、易卜生、托尔斯泰、小仲马、欧文、塞万提斯等人的名著,均有移译,世称“林译小说”。谭正璧《中国文学史纲》说,林纾“称曰译界大王,谁曰不副”。由于林纾本人并不通晓外文,所以都是与人合译,由合作者口译,林纾笔述,译文全用古文。与他合作过的译者有王寿昌、魏易、陈家麟、严培南、王庆骥等约16人。林纾古文根底深厚,文笔优美流畅,叙事生动传神,并富于东方神韵。胡适曾称赞他:“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样大的成就。”

当然,林纾由于不审西文,诸如译品选择欠当、译文错讹等毛病在所难免。当他译到第19部作品时,他后悔自己译著中“言情者居其半”,表示“纾将摭取壮侠之传,足以振吾国民尚武精神者”。对不通西文一事,林纾也深感遗憾。他在《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中说:“惜余年已五十有四,不能抱书从学生之后,请业于西师之门,凡诸译著均恃耳而屏目,真吾生之大不幸矣!”


林纾

尽管这样,林纾在介绍西方文学方面仍功不可没,其影响也极其深远。康有为在一首诗中曾把林纾与翻译《天演论》的严复相提并论:“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1899年林译《茶花女》出版大获成功,激发了读者的需求,也刺激了书商,从而催生了中国翻译域外作品高潮的到来。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提倡小说师法域外文学。林译小说还对许多现代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对林纾前期的译作几乎每部必读,有学者称,在清末除严复、梁启超之外,“对于鲁迅有很大影响的第三个人,不得不举出林琴南来了”。郭沫若说过,林译小说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茅盾、冰心、钱锺书等也都深受林译小说的影响。

林纾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拥护维新,主张政治改良,然而又不赞成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他翻译域外文学,实际上起到了冲击中国封建旧文化的作用,但是他本人又反对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旧文学的保守派。

叶君健与《安徒生童话》

另一位翻译家叶君健(1914年—1999年),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他少年时在村里读私塾,1929年到上海进入新式中学读书,开始学习写作,1933年进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毕业后得友人资助到日本东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语,并在《学艺新闻》刊物上发表文章,与日本著名作家、学者秋田雨雀交往甚密。1937年七七事变前,他被日本警察视为危险分子, 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境回国。1938年他在武汉参加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 做国际宣传工作,常用“马耳”笔名发表文章,同年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不久转到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先后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英文教授, 1944年应聘赴英国宣讲中国抗战情况。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任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等职。

叶君健的翻译工作大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香港担任《中国作家》主编时,翻译了日本作家鹿地亘的剧本《三兄弟》,返回内地后翻译了希腊悲剧《亚格曼农王》、易卜生的剧本《总建筑师》、梅里美的中篇小说《加尔曼》、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幸福家庭》等一批作品。

叶君健最著名的译作是《安徒生童话》。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作家,他先后创作了166篇童话,这些作品歌颂了劳动者善良、纯洁的优秀品质,鞭挞了王公贵族们的残暴、贪婪与愚蠢,传达了真善美和人生哲理,是优秀的儿童读物。


《安徒生童话全集》

1944年身居英国的叶君健,从朋友处读到了丹麦文的安徒生童话,大开眼界。他以前读到过法文版、英文版的安徒生童话,觉着那些只是写了些故事,没有把童话中的诗意和哲理传达出来,他决定根据丹麦原文翻译成中文。在英国居住的5年时间里,他根据安徒生出生城市欧登塞的佛伦斯德特出版社与安徒生博物馆合作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和故事全集》直译了安徒生童话,其中的名篇有《海的女儿》《美神》《小人鱼》《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20世纪50年代起,叶君健译介的安徒生童话分别以单行本、精选本及系列书或套书形式在平民、新艺、译文、少儿等数十家出版社出版。1978年6月经修订的《安徒生童话全集》16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成为最经典的版本。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不断再版,印数巨大,成为陪伴了中国几代人长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在全世界有80多种文字的译本,丹麦的专家、媒体认为中文译本是最好的,“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安徒生)当作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他是全世界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

把自己的英文小说翻译成中文

叶君健不仅把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还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和世界语。抗战时期他把中国抗敌短篇小说集《新任务》译成世界语,还用英文译了《中国战时短篇小说集》。20世纪40年代他把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以及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译成英文, 取名《三季》在英国出版。1958年,他在他主持的《中国文学》英文版第三期上,刊发了英译版毛泽东诗词18首。叶君健是主要译者之一。

叶君健本身也是一位小说家,创作了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写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大变动,长江流域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反抗斗争。20世纪80年代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旷野》《远程》,与先前用英文创作的《山村》一起,总称为《寂静的群山》三部曲,从大革命时期写到长征开始,展现了中国农民逐渐觉醒、参加武装革命的艰难历程。他还写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小说、故事等,重要的有《小仆人》《潘多拉的匣子》《三个朋友》《真假皇帝》等。他的作品文笔优美,风格清新自然。


叶君健生活照

最为有趣的是,叶君健的小说很多是用英语或世界语写作的,而且还自己把其中一些作品翻译成中文。1933年到1936年他用世界语写了13篇短篇小说,包括《岁暮》《王得胜从军记》等,描写旧中国农村乡镇的一些小人物的生命状态,他们的悲哀与失望。1944年他在剑桥大学时又用英文写作了长篇小说《山村》和《他们飞向南方》等作品,在英国出版。由于他写的小说大多用英文、世界语, 所以反而不为国内读者所知。1950年他在上海出版了自译的《山村》中译本。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题图为叶君健,新华社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