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男高音魏松:唱歌要用嗓子,更要用脑子
分享至:
 (3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20-02-21 19:23
摘要:学习声乐是一个把握好度的过程,必须一直调整、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佳状态。

前不久,被誉为“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的魏松和他的学生们举办了一场名为“传承”的音乐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讲述成为一名歌唱家的必要条件:“要用嗓子,还要用脑子,而且关键是用脑子。”

人物:

启蒙老师竟是一群牛

今年新年伊始,魏松与三位青年歌唱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我们师徒四人是来取经的。”他这样向观众们介绍台上的组合:“我看起来像唐僧;大徒弟石倚洁比较瘦,像孙悟空,还姓石,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二徒弟韩蓬名字里就有一个‘天蓬元帅’的‘蓬’;三徒弟于浩磊,如果给他一根扁担,便是当仁不让的沙悟净。”

当魏松唱响歌剧《奥赛罗》中的经典选段《神啊,你为何羞辱我》时,时间仿佛倒回到2004年。威尔第笔下的奥赛罗,是令许多男高音歌唱家望而生畏的角色。要唱好他,既要拥有宽厚的嗓音,还要有一些英雄气质,全世界能够胜任这个角色的男高音少之又少。当年在上海大剧院成功出演这一角色后,魏松获得了“当今世界最优秀的奥赛罗之一”的评价。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最优秀的“奥赛罗”的启蒙老师是一群牛。上世纪70年代,魏松到农村插队,在生产队负责放牛。“那时候我一边放牛,一边唱歌,没想到牛也跟着我‘唱’。我发现牛的声音很好,有共鸣,就琢磨牛的发声方法。”

回城后,魏松考取了原沈阳军区前进歌剧团,后来又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第一次见到老师周小燕时,魏松已经被定性为男中音,可周小燕听了他的演唱却说:“你应该是男高音啊,而且你还是个‘洋嗓子’,很适合唱外国歌剧。”正是这句话改变了魏松的艺术之路。

“洋嗓子”与“中嗓子”相比,较为圆润,两者的发声方法也不一样。事实证明,周小燕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魏松到巴黎进修声乐,带教老师一听他的演唱,就说“你是典型的意大利美声唱法”。魏松至今对周小燕感激不已:“正是她让我变了调,才有了我的今天。”

传承”音乐会现场,从右至左分别为魏松、石倚洁、韩蓬、于浩磊 

对话:

年轻人别做“琴房歌唱家”

上观新闻:你们师徒四人的音乐会起名为“传承”,除了传承歌唱技术和舞台经验,您还希望徒弟们传承什么?

魏松技术之外,最重要的是做人。希望他们做人正派,而且热爱艺术。歌剧艺术就好比是一艘航空母舰,靠歌唱家一个人在台上演唱是无法成功的,打造一部歌剧离不开乐团、合唱团,以及很多幕后工作人员的协作。我一直对学生们说,在艺术上可以高调,但做人一定要低调。不能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我的老师周小燕先生也是这样教我的,学艺术,先要学做人。

上观新闻:周小燕老师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魏松:我记得我上学时有一次熬夜到很晚,第二天上课,嗓子就不行了。周先生跟我说,你再这样不爱惜嗓子,就不要学习了。她很少对我这样严厉,我印象特别深。

当然,她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从男中音改唱男高音。转型对我来说是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曾经很多年都解决不了高音的问题。直到快40岁时,才真正解决这个难题。

上观新闻:高音是怎么练出的?

魏松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我到上海歌剧院演唱的第一部歌剧是《托斯卡》,第二部是《图兰朵》,都是非常考验人的。我站在台上能唱上去,这背后少不了努力学习,包括去国外进修。

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的歌唱演员离不开舞台。年轻人千万不要做“琴房歌唱家”,在琴房里唱得很好,但一上舞台就不行了。我也不建议青年歌唱家一毕业就留校当老师,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是教不好学生的。

上观新闻:成为一名成功的歌唱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魏松:一是先天的嗓音条件,二是掌握全面的技术、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三是舞台经验。三者缺一不可。

歌唱家的音色是第一位的。而全面的技术包括宽阔的音域、扎实的演唱技巧和乐理知识。语言也很重要,唱外国经典作品,发音必须要纯正。

成为歌唱家,不仅靠嗓子,还要用脑子,而且主要是用脑子。最忌讳的就是唱不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作品。男高音从轻型到大号可以细分为六种,我在一些比赛担任评委时经常看到,有些选手没有那么“大”的嗓子,却偏要唱不适合他嗓音的作品,负担太重了,这就好比瘦弱的人不能挑很重的担子一样。而大嗓门的人也不能捏着嗓子唱轻型的作品,因为他不够灵活,不能“翻跟头”。

上观新闻:后天的训练必须与先天的嗓音条件相匹配。

魏松:是的。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声乐,找到好的老师很重要,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听就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声音该如何调整,是靠前了还是靠后了。学习声乐其实是一个把握好度的过程,既不能用力太大,也不能不用力,必须一直调整、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音色的最佳状态。

原创歌剧别演几场就“刀枪入库”

上观新闻:您今年66岁了,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您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状态的?

魏松嗓子不是养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我一直在“备战”状态,一直保持演出的状态。去年我参加了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文艺晚会等不少重要演出,很感谢观众还认可我。

上观新闻:作为上海歌剧院的艺术总监,您如何看待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现状?

魏松: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艺术水准的标志。上海目前正在建设大歌剧院,它建成之后可与世界上任何一座专业的歌剧院媲美,听说第一年就会有400场演出。这么多场次的演出肯定包括一部分西方经典歌剧,同时也给我们原创的民族歌剧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中国原创歌剧的现状是总量很大,但真正的精品不多,我们期待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歌唱演员而言,要学会唱中国作品。周小燕先生曾经告诉我们,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最终是为了唱好中国歌曲,要洋为中用。过去,有一些中国歌唱家不会唱中国歌曲,一唱中国歌曲就洋腔洋调。说实话,我以前也唱不好,总觉得有点别扭。因为中文的发音、咬字和我们常年学习的西方作品不太一样。我一直在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并向许多民歌大家请教,后来终于有了进步,能够唱出一点中国味道了。

上观新闻:我们的民族歌剧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魏松民族歌剧要有做精品的意识,一部作品不能演上两三场就“刀枪入库”了。歌剧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演出。修改是必要的,但应该在演出的过程中逐步修改,而不是闭门造车。有些作品埋头改了很久,一上台还是会发现问题。关键还是要演,在实践中检验、进步。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上海歌剧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