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看上去一表人才、某某可真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类似表述,皆为以貌取人所致。以貌取人,自古有之,且实践证明也是最不靠谱的。
与以德取人注重人品德行、以才取人看重才华才能不同,以貌取人的第一要素是外貌,堪称“外貌协会”。孔夫子亦曾以貌取人。
《史记》《论语》《孔子家语》等,对孔子以貌取人之事都有记载。孔子以貌取人的对象是澹台灭明,即子羽。但是,在这些史籍中,对于“貌”的记载却大相径庭。有的说是因为子羽长相丑陋,孔子不待见;也有的说子羽外貌英俊,孔子感叹其才华平庸不合其俊朗之貌。无论如何,孔子以貌取人对待子羽,这事儿是可以坐实的。
在《孔子家语》的《七十二弟子解》篇中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子羽是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比孔子小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见其容貌俊雅,期望他也有隽秀之才。结果,他的才能并未达到孔子所期望。不过,子羽为人公正无私,重诺守信,并以此闻名,最终在鲁国做了大夫。
《孔子家语》的《子路初见》篇中的一段话,说得更清楚: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这段话就说得相当直白了,直言子羽的品行比不上他的相貌。以至于孔子遗憾地感叹,如果仅凭容貌选取人才,那么选取澹台子羽就会是个失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前提仍然是“子羽有君子之容”。
在《孔子家语》的《弟子行》篇中,另有一段关于子羽的记载,但是并未提及其容貌如何。从这篇的题目也能看出来,记载的主要是弟子们的“行”,即品行。这一篇的前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子贡和卫国将军文子的对话。卫文子向子贡打听孔子弟子的情况。谈到子羽时,子贡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在这段话中,子贡描述子羽的品行时,认为他不骄、廉洁,且事上时亦能佑助部下,显然具备君子之品行。子贡认为,自己对子羽的印象,与孔子评价君子的标准正相符合。
在《史记》之《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子羽,与《孔子家语》的相关记载却大不一样。《史记》中记载如下: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的这段记载,与《孔子家语》记载有几处不同。一是二者所记子羽与孔子的年龄差距不同,整整差了十岁。最大的不同,还是关于子羽相貌的记载,二者完全相反。按《史记》里的说法,子羽相貌丑陋。孔子一看子羽如此形象,便以为他不会有什么才华。孔子虽然最终也同意收下子羽当学生,恐怕心中也不怎么喜欢他。子羽大概也能感受到孔子的这种态度,于是自己“退而修行”,结果大有成就。子羽曾到长江以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也有三百人之众,声名闻于诸侯。孔子听说后大感后悔:我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
按这个记载,孔子倒是坦率承认“以貌取人”,并且承认“以貌取人”看走了眼。
古时候除了圣人未能免俗,枭雄亦如此。曹操对前来觐见的益州使者张松的轻视、孙权对“狂徒”庞统的不待见,都付出了以貌取人的代价。
日常相处,眼缘不合,疏远一些,倒也没什么大碍。但是,真正到了选才用人的时候,如果还是坚持眼缘优先,以貌取人,恐怕会误了大事。(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