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书香上海 > 文章详情

好书·听书 | 屠苏酒神话与春节防瘟:《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有声上线

转自:书香上海 2022-01-28 12:15:10

《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

毕旭玲 著施晓颉 绘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古人的想象里:瘟疫是什么?《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勾勒了中华瘟疫神话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演变的过程,讲解了中华先民对瘟神疫鬼的想象与理解,描绘了古人与各类传统传染病斗争的生动画卷,有助于传播防瘟治疫的传统经验与中华智慧。本书是学者毕旭玲和画家施晓颉精心创作的社科普及读物,包括十篇长文、十幅插画以及二十六幅古图,适合喜爱中华文化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沪上知名画家施晓颉特为该书绘制封面、插画和藏书票,为这本有趣、好懂的小书增色不少。

在古人的想象里,

瘟疫长什么样子?

谁是传播瘟疫的祸首?

谁是除瘟防疫的英雄?

面对瘟疫,古人有哪些经验和智慧?

屠苏酒神话与春节防瘟

在描写春节的古诗中最出名的恐怕要数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入屠苏”即饮屠苏酒。屠苏,亦称屠酥、酴酥,屠苏酒是用中药浸泡而成的药酒,古人认为在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这种习俗至晚在南朝已经产生。《荆楚岁时记》载:大年初一早晨,一家男女老幼穿戴整齐,按照辈分依次拜年祝贺后要共饮屠苏酒。

相传,屠苏酒是由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发明的,所以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神方”。除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其他屠苏酒创制神话。南北朝时期的中医方书《小品方》说:让人不生瘟疫的屠苏酒配方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创制的,大年初一饮用它,能够避瘟疫及一切不正之气。而明代的《通雅》则说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调制了屠苏酒方。相传,孙思邈曾在常州城中居住,他看到冬末春初时民众常身染瘟疫,就潜心研读医书,拟出一个药酒配方。常州的病患服了孙思邈的药酒后,身体很快康复。后来孙思邈公开了药酒配方,并告诉大家每年除夕时饮用此药酒可预防瘟疫。

神话不是历史,屠苏酒究竟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在黄帝、华佗、孙思邈分别作为屠苏酒发明人的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以药酒防治瘟疫的知识传承过程: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在与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对于防治瘟疫有着特殊的效果,由此产生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汉末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在治疗过程中,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瘟疫治疗方法不断得到补充与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瘟病药方,由此产生了华佗发明屠苏酒配方的神话;到隋唐时期,随着治疗经验的累积,医者发现温热的酒可以加速药效的发挥,屠苏酒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药王孙思邈配制屠苏酒挽救病人的神话因此产生。

屠苏酒神话还传承了防止瘟疫的人际传播的经验与观念。东晋的《肘后备急方》云: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时,要从幼至长依次饮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明代的《本草纲目》记录屠苏酒的饮用方式说:制作屠苏酒的药材配好后,装在三角形的红色袋子中,于除夕夜悬挂在井底,初一取出放于酒中,将药酒煮沸几次,去掉药渣后,全家人从幼到长依次饮用。喝完之后的药渣仍然放入井中。这里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第一,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人际传播,即使一家中只有一人饮用,一里的百姓中只有一家饮用,也可以阻断瘟疫的人际传播;第二,饮用水是瘟疫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将炮制药酒的药材和药渣浸入井水,其目的就在于净化饮用水,防止疫病的传播;第三,从幼至长饮用屠苏酒的顺序与一般的长者为尊不同,既照顾了儿童体弱的特质,又体现了爱护幼小的传统道德观念。

春节饮屠苏酒防瘟的神话与习俗传承了以药物预防瘟疫的经验,它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认同,苏东坡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之句,赞赏了屠苏酒的保健功效,并针对长者后饮的风俗评论:我只要健康,不怕年老。

预知更多故事,请听

扫描二维码 直接收听

《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有声专辑精选古代与瘟疫有关的神话传说,讲解中华先民对瘟神疫鬼的想象与理解,描绘古人与各类传染病斗争的生动画卷,传播面对传染病的科学态度和经典智慧。旨在讲述古代神话里的抗疫智慧,为今人提供借鉴。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