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警方的组织下,电影《亲爱的》原型之一的孙海洋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在深圳团聚。父子相拥的瞬间,孙海洋放声痛哭,宣泄着多年的思念与痛苦。
2020年5月18日,李静芝经过32年漫长等待终于见到了被拐走的儿子嘉嘉;2021年7月,电影《失孤》的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被找到……悲喜交集背后,是不断突破的寻亲科技力量。
DNA技术实现“滴血寻亲”
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由公安部建立于2009年4月9日,是全世界首个“打拐DNA信息库”,不同省、市层级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去提交自己地区的 DNA 数据,也可以将本地数据与全国 DNA 数据进行比对,实现全国 DNA 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共享。
作为鉴定亲缘关系的“金标准”,DNA检验技术具备实施门槛低、覆盖人群大这两个特点,对于寻找被拐儿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对比多个基因座,可以实现较高的比对准确率。目前公安机关为了保证匹配的准确率,要求至少使用 25 个 STR位点计算匹配概率。通过 25 个 STR位点,出错概率可以低至 10 的负几十次方,也就是说万亿级别(或者更高)的人群可能会出现一个匹配错误,完全可以满足目前中国十四亿的人群。
AI人脸识别
除了使用DNA检测数据对比,还有AI人脸识别这一黑科技来帮助识别走失人员,据警方透露,李静芝案就是采用了AI人像技术比对,通过嘉嘉当年一张照片比对,缩小了寻找范围。
目前,随着人脸识别的技术不断成熟,模糊图像增强、跨年龄识别、抗干扰识别等功能不断加入,寻亲难度逐渐降低。
“人工智能在帮助寻亲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对此充满期待。她说:“以前寻亲,只能一张张翻看、对比照片,当看过成千上万张照片时,人就迷糊了,准确率低。目前,我们网站已登记超过8万份走失者资料,利用人工智能,能够瞬间从这些资料中找出匹配度最高的那份,极大地缩小了寻亲范围。”
虹膜识别技术
虹膜,是眼睛里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包含了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纹、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在人的一生中都极其稳定,终生不变。
孩子被拐时,往往年纪很小,记不清住址、父母姓名等重要信息,因此精准可靠、终生不变的虹膜识别,显然是具有优势的。
如果孩子从小就录了虹膜,一旦走失或被拐,虹膜识别技术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而且,虹膜识别技术不仅适用于儿童,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团圆系统”: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上线,用于全国各地一线打拐民警即时上报各地儿童失踪信息,向公众发布准确的儿童失踪信息,协助公安机关快速侦破拐卖案件、找回失踪儿童。
2017年5月,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3.0上线,进一步扩大了平台信息发布渠道和范围,接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腾讯新闻客户端、宝宝知道等7家新媒体。
截至2021年5月15日,团圆平台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4801条,找回4707名儿童,找回率为98%。
↓网友评论↓
愿天下失散的孩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来源:新华网、澎湃新闻、南都周刊、深圳特区报、DeepTech
编辑: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