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绿地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美化环境、净化生态的重要载体,更是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直观体现。近期,宝山区罗泾镇罗宁苑居委会发现,有居民私自开垦宅前屋后的公共区域,将“绿地”变为自家“菜园”,引发了邻里矛盾纠纷。聚焦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罗宁苑居委会迅速行动,以“绿地焕新+垃圾分类”的双重举措破解难题,让文明与绿意重返居民日常生活。 “楼前的绿叶菜东一个西一个,看着很不干净,有的时候白天来施肥,味道大嘞!”这处居民私种的“开心菜园”虽不大,但时间一长,渐渐打乱了社区绿化的整体布局,更因种植肥料产生的异味,给邻里生活带来不便,成了大家心里的“小疙瘩”。如何化解矛盾、恢复绿地清爽,成了罗宁苑居委会要解决的问题。 精细整治破“菜园”顽疾,让绿地重焕生机
面对“毁绿种菜”带来的困扰 罗宁苑居委会坚持“疏堵结合、温情推进” 用耐心与细心赢得居民认可 一步步推动绿地“回归” 摸清底数,让整治更有方向 行动前,居委会工作人员联合物业组成专项摸排小组,沿着小区楼栋逐片巡查,对公共绿地、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逐一登记——记录种植位置、面积,甚至上门去了解居民种植的原因。“有的老人是闲着没事想找点事做,有的是觉得自己种的菜更放心,只有知道大家为什么种,后续工作才好开展。”细致的排查为后续整治打下了基础。 温情劝导,让居民愿意配合 整治启动后,工作人员没有直接清理,而是先上门与种菜居民沟通。他们不批评、不指责,耐心讲清公共绿地的属性、毁绿种菜的影响,同时倾听居民的想法——对想继续种植的老人,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理解,公共绿地是所有居民共有的空间,要是大家都来种菜,绿地就没了,小区的环境也会受影响”。并通过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们宣传普及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劝导居民们自行清理菜地。这种真诚的态度融化了居民的抵触情绪。 集中清理,让绿地焕发新颜 在居民主动清理的基础上,居委会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物业开展集中整治。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戴着手套拔除残留的菜苗、杂草,有的用铁锹平整土地,物业则推着小车,及时将清理出的菜叶与泥土运走,避免垃圾堆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区里的“小菜园”全部消失,原本被侵占的绿地重新变得平整整洁,微风拂过,露出了土地原本的模样,等待着后续进一步优化绿化。 趁热打铁说分类 环保理念送上门



解决了“菜园”难题,罗宁苑居委会没有停下脚步。为了持续提升社区环保水平,居委会趁热打铁,同步开展垃圾分类整治与宣传活动,让环保理念从“护绿”延伸到“日常”。 “阿姨,您之前种菜用有机肥料,其实家里的菜叶、果皮等湿垃圾,经过正确分类和堆肥,就能变成环保肥料,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循环利用。”为了让居民更易掌握,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分类投放,解答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分类难题。 “爱护绿地是‘老传统’,垃圾分类是‘新时尚’,两者都是守护家园的好习惯。”罗宁苑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居委会将持续紧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把服务做细,把治理落实,让环境文明理念内化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环境的舒适,也能体会到邻里的温暖。

通讯员:陆敏
编辑:王之仪(实习)
资料:网罗泾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