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共和新路街道“和法新园”法治品牌发布暨“小新”调解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1-06 13:54:09

近日,共和新路街道“和法新园”法治品牌发布暨“小新”调解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这一举措标志着街道在法治化基层治理道路上迈出新步伐,通过整合多方法治资源、构建法治联盟,将法治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辖区居民与企业筑牢法治屏障。

品牌发布

法治启航,共筑和谐新家园

近日,共和新路街道在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和法新园”法治品牌发布暨“小新”调解志愿者队伍成立大会。

现场,“和法新园”品牌正式发布;同步播放的品牌推介视频,展示了街道法治建设成果与“和谐、法治、新家园”的核心理念。

“银发盾牌”项目负责人分享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成效。

街道与上海市闸北公证处、上海润家司法鉴定中心就“小新”调解志愿者队伍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开展了网格联络点授牌、“小新”调解员聘书颁发、《党建引领物业治理案例集》授书仪式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街道城管综合执法队自编自导的法治小品《雨棚之下》也在现场精彩上演。

共和新路街道方面表示,此次大会是街道法治建设新起点,未来将深化品牌建设、推动“小新”调解融入网格、加强共建协作,画大基层法治治理“同心圆”。

品牌溯源

扎根本土,承载多重法治愿景

“和法新园”品牌的诞生,源于共和新路街道对基层法治建设的长期探索与系统谋划。

品牌名称中,“和”“新”二字取自“共和新路”,既体现扎根本土、服务辖区的传承性,也暗含通过法治创新推动街道治理风貌升级的期许;“法”是核心,以法治促进和谐,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园”则寄托三重愿景——打造多方参与的“共治新家园”、聚集资源的“法治生态园”、推广经验的“示范培育园”,最终实现“法润人心”的持久影响。

从2011年推出聚焦老年人权益保护的“银发盾牌”项目,到2023年创建“小和普法”法治宣传品牌,再到洛善居民区探索“善治洛邻”社区自治模式,街道已积累多个成熟法治子品牌。此次“和法新园”的整合升级,不仅串联起既有成果,更增设“小新”调解志愿者队伍,覆盖新兴领域法治需求,形成“总品牌+子品牌”的矩阵式架构,推动法治服务从“零星种植”向“整体园林”跨越。

矩阵发力

四大子品牌覆盖多元法治需求

“和法新园”旗下四大子品牌各有侧重,从特殊群体维权到社区普法,从自治创新到新兴领域调解,构建起全方位的法治服务网络。

“银发盾牌”,守护老年群体14载。作为街道法治品牌的“元老”,“银发盾牌”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成为老年人维权的“定心丸”。项目由街道服务办牵头、上海爱耆为老服务中心实施,创新“社工+律师+志愿者”模式,提供法律咨询、免费遗嘱订立、矛盾调解等服务。14年间,累计服务老年人超2.3万人次,化解纠纷550余例,为老人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

每周三,法官、检察官下沉社区开展面对面咨询;每周四,律师在法律援助工作室提供“一对一”个性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项目还提供上门服务,甚至组织志愿者走进法院、检察院旁听庭审,提升社区“法律小达人”的专业能力。“不是等问题发生再解决,而是提前预防、主动引导。”项目负责人黄月华介绍,通过以案说法、小组互动等形式,“银发盾牌”让法治意识深植老年群体心中,不少外区老人也慕名而来寻求帮助。

“小和普法”,让法治融入生活场景。2023年初创建的“小和普法”,以“场景化渗透、分众化传播、立体化推进”为策略,打破传统普法模式。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青年突击队成员化身“普法使者”,将法治课堂搬进学校、社区、商务区。

在校园,“未来公民成长营”通过沉浸式体验,为中小学生与幼儿植入法治基因;在社区,“三维普法矩阵”针对居民需求定制方案;在商务区,专项普法聚焦企业合规与劳动权益。截至目前,“小和普法”已开展11类主题、17种形式的活动51场,服务群众超6000人次。

“善治洛邻”,激活社区自治法治活力。洛善居民区下辖2个小区,有1600余名居民。为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居民区打造“善治洛邻”品牌,构建“沿街法治广场—社区法治板块—楼道法治元素”三级阵地,同时整合专业力量与居民智慧。

法官、律师与居民组成调解团队定期驻点,“一居双顾问”与“乔法官工作室”提供专业支持,社区“花友会”更以“以花为媒、以法为纲”,成为民主法治典范。近五年,“善治洛邻”调解纠纷290余起,成功率超97%,居民区先后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上海市平安小区”等称号,走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社区治理新路。

“小新调解”,填补新兴领域法治空白。作为“和法新园”的新生力量,“小新”调解志愿者队伍瞄准网格治理与新兴领域需求,创新“1+4+X”架构。“1”支专业团队由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优秀律所等组成,专攻疑难复杂纠纷;“4”支专项队伍对应“善业、善学、善居、善养”主题,下沉网格解决民生工程、相邻关系、营商环境等领域问题;“X”则发动群众,从27个居民区选拔热心志愿者,形成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的互补。

队伍成立后,公证、司法鉴定领域资源首次融入基层调解,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工伤鉴定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打通新兴领域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联盟共建

凝聚专业力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和法新园”并非封闭体系,而是开放的法治资源整合平台。街道主动对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乔法官工作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蓝精灵”志愿服务队、静安区人民法院“白云法官工作室”等优质司法资源,形成“法治联盟”,将专业力量引入居民区。

每月,“乔法官工作室”志愿者团队为27个居委会提供定期咨询、网上答疑;“检察蓝精灵”通过普法讲堂、社区活动,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提供专项服务,尤其为“银发盾牌”项目提供公益法治支持;2024年12月,“白云法官工作室”在街道开启首场社区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居民身边,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联盟力量的注入,让基层纠纷化解更高效。近期,辖区一位老人面临丈夫去世、独子智力障碍且自身重病的困境,急需确定监护人并处理财产托管。街道网格第一时间联动司法所、“银发盾牌”、“白云法官工作室”、闸北公证处及司法鉴定中心,从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到财产托管,再到法院裁定,多部门无缝衔接,快速解决老人难题。“过去各部门‘各管一摊’,现在通过‘和法新园’形成合力,帮居民少跑腿、快办事。”街道司法所副所长丁武斌说。

未来展望

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和法新园”的核心,是让法治从单一普法延伸到维权、调解、治理等全领域,激活辖区法治资源,惠及更多民生。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品牌内涵,完善运行机制,让“和法新园”成为静安基层法治的“示范园”;推动“小新”调解队伍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矛盾化解的“生力军”;同时深化与共建单位的合作,持续输送优质法治资源,画好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从“银发盾牌”的温情守护,到“小新调解”的创新探索;从单个品牌的“单打独斗”,到法治联盟的“协同作战”,共和新路街道正以“和法新园”为抓手,让法治精神浸润社区每个角落,书写基层治理的法治新篇章。

记者:罗欣悦

视频:傅雷

编辑:徐悦琳

信息来源:共和新路街道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