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上海举办的第三届Bright China 2025明眸中国近视防控大会暨国际近视研讨会上,《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前期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近视防控工作进入“关口前移、精准干预”的新阶段。
本次大会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指导下,聚焦近视防控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集中发布和启动了一系列重要倡议与项目。

《共识》首次明确了“近视前期”的临床定义:指儿童在接受睫状肌麻痹验光后,其远视储备量≤同年龄生理值的下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凯教授在会上举例说明:“例如6岁儿童的远视储备如果≤+1.75D,就处于近视前期状态。”同时,《共识》将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少于2小时等情况的儿童界定为近视高危人群,为早期识别提供了明确标准。
在监测方面,《共识》提出要建立规范化的监测体系,强调使用同一设备在固定时段测量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并建议低、中、高风险儿童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实现动态监测。
干预策略采用多模态组合方案——学龄前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不少于3小时;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建议优先选择大屏幕;考虑使用特殊设计的框架眼镜;对高风险儿童,可考虑初始低浓度药物干预等综合措施。
王凯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技术、远像技术等新兴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同时,他特别强调要建立“家校医协同”机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共同推动“早发现、早干预”的防控理念落到实处。

上海近视防控成效显著,AI数智防控同步启动
本次大会还展现了我国近视防控的多维进展。上海市第六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近视防控项目取得中期成效,覆盖30所小学1.5万名儿童,干预组近视发生率实现相对下降,眼轴进展相对延缓。同时,由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的“AI明眸—护眼瞳行”数智防控行动正式启动,通过智能眼镜监测用眼行为,为近视防控提供大数据支撑。
记者:郁婷苈
编辑:徐悦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