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同舟 > 文章详情

我和上海|上海海联会理事宋海英:读懂城市脉搏,与上海共筑梦想

转自:浦江同舟 2025-11-06 09:58:15

编者按

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宋海英的讲述:海联会为纽带,她与上海的筑梦故事。

上海海外联谊会四十载风雨征程,在联结海内外力量与上海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而我作为海联会这一届的理事,虽仅与这个平台相伴五载,却在这短暂又珍贵的时光里,深深感受到它作为“纽带”的温度与力量。

无论是三八妇女节上海海联会领导对女理事的贴心关怀,还是海联会组织的“相聚上海 共谋发展”的区情考察座谈,亦或是海联会秘书处每日播报的的重大新闻信息,这每一次关怀、每一次活动、每一则播报都让我与上海的联结愈发紧密,也构筑了我与上海这座城市共成长的梦想。

今年三八妇女节的女理事座谈会,至今想起仍暖意十足。海联会执行副会长全程参与,没有程式化的流程,只有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她逐一与每位女理事对话,细致询问:“最近事业上有没有遇到难题?需要海联会对接资源,或是搭建合作平台吗?有没有需要协调的事儿?”

我身边一位做跨境贸易的女理事提到想拓展上海本地渠道,执行副会长当场就结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产业特色给出建议,并嘱咐工作人员后续跟进对接。这种“事事有回应”的关心,不是表面的慰问,而是切实站在理事角度的支持,让我真切体会到海联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更有热情投身于服务上海发展的实践中。

“相聚上海 共谋发展”从金山的绿色产业转型到松江的产城融合发展,每一次考察都像一次“沉浸式”的城市解码,让理事们对上海的产业布局有了全面深入且具体的认知,同时抓住机遇,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

每一次区情活动结束后,我都尝试结合各区产业特色,为其对接适配的项目资源并定期参与投资。金山在绿色转型中急需环保技术,我牵线丹麦专业团队与当地探讨合作可能。松江集成电路产业链存在材料供应缺口,我牵头芯片材料企业,推动双方线上洽谈、实地考察。尽管合作因客观条件未能达成,但深切感受到海联会组织的考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为我们搭建了“精准对接城市需求”的实效通道。正是因为对各区产业布局有了深入理解,理事们才能找准发力点,为后续潜在的合作积累下更具价值的资源。

海联会秘书处每日雷打不动的新闻播报,同样是我这五年来把握上海动态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还是上海及各区的产业新政,秘书处总能第一时间把条理清晰的内容分享给海内外的理事。这份坚持看似平凡,却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上海海联会理事们,能实时地把握国家和上海的发展脉搏和机遇。

我在上海交大兼任职业导师十几年,以往面对学生 “如何留在上海、规划职业”的困惑,我只能靠查阅大量资料和他们交流,加入海联会后,那份“孤独感”不复存在,海联会让我深度体验、读懂上海这座城市,海联会理事们投身上海建设,为上海的经济发展贡献的每一个鲜活的案例,更成了我指导学生的鲜活素材,如今面对上海交大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优秀学子,我不再泛泛而谈,而是能及时精准的拆解上海的产业发展布局,为他们分析当下的发展机遇,给学集成电路的学生讲松江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给学环保工程的学生分析金山转型中的技术缺口,时刻提醒他们“职业规划与上海的产业脉搏同频”,才能找准扎根上海的方向。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位学数字媒体的学生深陷职业方向的纠结,我结合松江“文化 + 科技”的发展思路,不仅建议她关注当地文创企业,还帮她对接了在松江工作的海联会理事。如今这位学生已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即将步入职场,她将以所学专业能力助力当地文化IP的数字化传播,在上海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职业价值。

四十年海联,是纽带,是平台,更是海联会理事们与上海故事的重要见证者。她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时刻关心着理事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助力理事们读懂上海城市脉搏,与上海共筑梦想。未来,我仍愿以理事之名,继续在上海城市的发展浪潮中,书写与上海的更多精彩故事。

来源:中新社

供稿:部港澳台处

编辑:吴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