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文章详情

瑞金医术丨这个创新手术帮助低位直肠癌患者免受造口痛苦

转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025-11-05 21:34:03

腹腔镜低位直肠两步法

精准拖出式延迟吻合(L-mDCAA)

第一完成人:胃肠外科 赵轩

第二完成人:胃肠外科 郑民华、马君俊

第三完成人:胃肠外科 何子锐、张鲁阳、杨晓、杨哲宇

一位少年的转机:

从绝望到重获正常生活

十六岁的小曾本该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教室里备战考试,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打乱了他的人生轨迹。“距肛缘4厘米发现环腔2/3圈直肠占位”,当地医院判断:距肛缘小于5厘米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难度大,吻合口漏风险高,坦言在当地做手术需要做保护性的临时造口。一想到未来腹部要挂着造口袋重返校园,小曾便感到无边的恐惧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抱着一线希望,小曾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郑民华教授的专家门诊寻求治疗。郑教授仔细研究了他的病情后,利用团队创新的“腹腔镜精准两步法拖出式延迟结肛吻合术”(L-mDCAA),为他争取“既保肛,又免造口”的机会。

手术非常成功,小曾免除了”终身带粪袋“的痛苦。术后一个月复查时,小曾的排气和排便功能已恢复得对日常生活没有明显影响,脸上的阴霾也一扫而空,他终于可以安心地期待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难题与

L-mDCAA的技术突破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5cm)因解剖位置特殊,肛门切除术后将终身戴“粪袋”。基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的低位前切除术是目前主流术式,但术后吻合口漏始终是低位直肠手术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为规避吻合口漏风险,预防性造口成了临床常规手段,但这又给患者带来新的负担:造口相关并发症(如皮炎、旁疝、脱垂)发生率高,生活质量下降,还需承受二次手术还纳的痛苦,部分患者甚至因造口无法还纳而终身受困。而传统延迟结肛吻合术(DCAA)虽理论上可减少吻合口漏,却因操作繁琐、肠管血供评估困难、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缓慢等缺陷,逐渐退出主流应用。低位直肠癌患者亟需更优的治疗选择。

针对这些痛点,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在传统术式基础上,融合腹腔镜微创技术与荧光成像科技,系统性优化形成了腹腔镜精准两步法拖出式延迟结肛吻合术(L-mDCAA)

·精准高效的“两步法”切缘获取:突破传统经肛操作的局限,采用腹腔镜下“两步法”经腹离断肠管——先于肿瘤远端初步离断,再借助扩大的手术视野切除吻合钉旁组织,额外获取1cm安全切缘,既保证肿瘤根治性,又简化手术流程,尤其适合肥胖、骨盆狭窄等复杂病例。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保障肠管活性: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CG),通过荧光腹腔镜实时评估拖出肠管的血供,精准标记富血供区域并据此离断肠管,从根源上降低肠管缺血坏死风险。这一关键改良使肠管血供评估从“经验判断”升级为“可视化精准评估”,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

·多重固定策略预防并发症:根据肠管游离度与张力,采用“盆壁腹膜悬吊 + 经肛间断缝合”的多重固定方案,有效避免传统术式中常见的肠管回缩、脱开问题;同时优化二期吻合时机(一期术后6–10天)与操作细节,通过外翻缝合+肛管支撑,兼顾吻合口愈合与功能恢复。

·微创理念贯穿全程:手术全程采用腹腔镜微创入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1天即可进食流质饮食,中位首次排气时间仅1天,大幅缩短恢复周期。围术期推行“三阶梯”观察法,通过“看色泽、划浆膜、切坏死”的规范流程,及时处理潜在风险,筑牢安全防线。

临床验证与未来价值:

让更多患者重获高质量生活

L-mDCAA术后随访数据显示,患者肛门功能恢复良好:Wexner评分(控便功能评分)与LARS评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在术后3个月显著下降并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仅7.1%的患者存在明显控便问题,82.1%无明显LARS症状;术后1年时,92.9%的患者已恢复正常排便功能。肠镜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吻合口愈合良好,无狭窄、溃疡等并发症。

L-mDCAA术式的成功创新和实施,不仅突破了传统延迟结肛吻合术的技术瓶颈,更填补了低位直肠癌“保肛免造口”治疗的空白。该术式无需预防性造口,从根本上避免了造口相关并发症与二次手术风险,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腹腔镜微创技术与荧光成像的精准结合,实现了肿瘤根治性、手术安全性与功能保留的有机统一。

目前,L-mDCAA已适用于腹膜反折以下、无远处转移的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包括部分接受新辅助治疗、骨盆条件复杂等患者。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将继续积累临床数据,优化手术流程,推动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更多低位直肠癌患者受益于这一微创创新成果,在根治肿瘤的同时,重获高质量生活。

(向上滑动查看)

撰 文丨赵轩、温兆琦

编 辑丨温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