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激荡申城。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紧贴国家战略、呼应时代需求,踔厉奋发,挺身而出。一批产业技术体系与综合试验站的专家及团队以破局之姿、攻坚之志,全力解码现代农业的“沪产”新动能。
我们将记录他们立足产业一线、攻坚“卡脖子”技术的初心与足迹,呈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并高效贯通全产业链的生动实践,彰显上海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在上海金山区的一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一串串饱满的红番茄挂满枝头——这是引自湖南的番茄品种“金湘玉”;在各涉农区的示范基地,“国夏3号”“兴蔬曲美2号”“引茄1号”等多个蔬菜品种也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优良蔬菜品种之所以能在上海成功“落户”并茁壮成长,得益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的精心引种与培育。这不仅丰富了本地市场的供给,更以高品质、多样化的蔬菜丰富了上海市民的餐桌。
多年来,团队紧扣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主动对接全国专家资源,系统引进适合本地气候与土壤的蔬菜新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从源头破解蔬菜产业长期存在的产量不稳、品质不均、效益不高等难题,为上海蔬菜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针对合作社在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团队不仅开展精准培训与现场指导,更注重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本地化应用,实现“学用一体、即时转化”,切实疏通种植环节的堵点卡点。在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团队以扎实行动刷新外界对上海农业的认知:不仅彰显了“小面积、高精度”的都市农业特色,更将上海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广到全国,既提升了上海农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也为全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输出了“上海经验”,有力串联技术“引进来”与模式“走出去”,推动上海农业由“服务本地”向“示范全国”的战略跨越。
种源突破:从“引进来”到“优中选优”
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站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施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吴雪霞表示:“引种不是终点,创新才是关键。要让每一份种质资源都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发挥最大价值。”目前,团队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0项,通过品种认定5个,建立了包含番茄、茄子等552份种质资源的“基因库”。更值得称道的是,团队创新构建了“产业需求导向”的双轮筛选机制:一边是种植户带着生产实际问题的田间评价,一边是专家的专业评审,两者结合确保每个新品种既适应上海生态特点,又满足市场需求。

在金山基地,团队已筛选出8个番茄、青菜优良品种,推广9个主导品种,带动全区番茄种植面积达2500亩次,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5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金湘玉”番茄就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体现。团队不仅成功引进该品种,还配套研发了“双杆整枝”“四杆整枝”等轻简栽培技术,实现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三重提升。
技术革新:科技点亮“夏淡”市场
针对上海“夏淡”季节蔬菜供应难题,团队将创新技术从实验室精准对接到生产一线。
团队构建的“一茬水稻+三茬菜”高效轮作模式,使农户亩均增收超3500元;“稻板田—绿叶菜”模式推广面积达4200亩,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青菜生产中耐热技术的应用使生长周期得以延长、成本降低,稳稳托起上海“菜篮子”。
更引人注目的是智慧农业的深度应用。在金开(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全自动移栽技术实现从种子到销售的全链条优化,省种增产效益显著。在奉贤核心基地,示范区内无人驾驶农机依规作业,绿叶菜生产迈向“无人化”。而那个被种植户亲切称为“小喇叭”的智能设备,让手机变身“田间遥控器”,实时监测大棚环境,真正实现“用数据种菜”。
产业升级:从“标准化”到“品牌化”
技术落地离不开标准化体系建设。团队针对上海常见的大棚类型,制定了青菜全自动移栽的沟箱标准和育苗技术规程,在闵行区正义园艺有限公司建起了示范基地。
在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团队推广的番茄越冬技术使采收期延长至6个月,“番茄星球”品牌日渐响亮。引进“番茄+水芹”水旱轮作,既养地又增收;还在试验“番茄+茭白”的全新组合,持续探索更丰富的种植结构,通过不断升级轮作模式提升品质和品牌价值。产业链延伸不止于此,团队协助多家企业建设数字化育苗场景,推动育苗行业整体升级,延伸产业链价值。
人才赋能:课堂开到田间地头

“培训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解决真问题。”吴雪霞表示。为此,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实际生产需求展开,团队积极与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协作,助力推进“千人指导 万人培训”农技提升行动,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人次,培育经营主体6个;联合金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先后举办多场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现场会与新优品种展示活动,集中展示了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推动基层农技骨干和广大农户技能提升。团队还与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组织“茄子新优品种现场观摩暨产业发展交流会”,汇聚行业智慧推动茄子产业提质增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针对性授课与现场指导,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团队与金山区番茄研发中心共同开发了“番茄的一生”科普课程,对番茄从种子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讲解,引导中小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
辐射全国:上海技术的“出海口”
团队在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上海本土选育的蔬菜品种与生产技术“走出去”,让“沪字号”农业科技成果在更广阔的天地扎根结果。
大力推广自主选育的甘蓝“沪甘2150”等优质品种,配套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助力上海甘蓝产业实现稳产、提质、增效。茄子方面,“紫衣”品种以其耐加工、不易褐变的特性,受到多家食品企业青睐。在江西遂川举办的全国茄子新品种展示会上,该品种从120多个参赛品种中脱颖而出,荣获“适宜加工优秀品种”称号,目前正加快推动其加工产品开发与产业链延伸。团队还向宁夏固原、兰州榆中、安徽和县等地累计输送98个蔬菜品种,并在安徽和县成功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番茄、茄子品种各1个。特别是与新疆莎车合作,利用地方种质资源联合选育的“沪喀长茄”,充分体现了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成效。此外, “绿秀丽”“沪茄316”等新品种,以及绿叶菜高密度移栽机等关键技术,已在国内多个省份推广应用,推动“沪产”良种与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逐步形成了“上海技术、服务全国”的良好发展格局。
团队还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推进中越(中国—越南)联合实验室的共建交流,助力上海蔬菜育种与栽培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使命担当:科技守护“城市菜篮子”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对蔬菜生产带来的挑战,团队专家始终坚守一线,为稳产保供提供坚实技术保障。近年来,累计开展应急技术服务14次,提供技术咨询129次,高效响应各类突发灾害。先后赴浦东、奉贤、金山等地实地指导台风“烟花”“贝碧嘉”抗灾复产,开展强降雨、持续高温等极端天气影响调查,及时发布灾后生产指导意见、撰写专题报告,为蔬菜防灾减灾、稳定市场供应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彰显了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使命与担当。
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团队人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开放融合的科研视野、坚定有力的创新自信以及扎根大地的实践智慧。他们用科技力量重新定义着蔬菜产业的未来,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着充满生机的“上海答卷”。当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每一棵蔬菜都承载着更丰富的价值,每一个大棚都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文: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