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轨道交通作为承担约45%展会出行客流的核心交通载体。
运力配置“精准化”
多维调度筑牢出行“生命线”

面对展会客流与通勤客流叠加的双重压力,公司提前布局运力方案,以“高配运力+灵活调整”双轨策略提升出行效率,确保运能与客流精准匹配。
核心线路效能升级:进博会期间,2号线执行专项运行图,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2分30秒,17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3分钟,同步延长全网高峰覆盖时段,最大化释放运能。同时,充分激活2号线西延伸段蟠祥路·国家会计学院站、国家会展中心站、淞虹路站三个折返点,采取“协同折返”调度策略;并依托“大客流三色预警机制”,适时启动国家会展中心站跳停、虹桥火车站站或淞虹路站清客等运营调整,并做好相关车站临时封站的各项准备,确保应急响应迅速高效。
应急运力动态补位:结合通勤保障需求与展会“早集中入馆、晚集中离馆”的客流特征,公司根据实时客流数据,灵活启用加开备车、提前折返、优化交路结构与比例、启动17号线分流、强化换乘线路运力联动等调整措施,防范客流积压。2、17号线按照运力调整预案,重点强化国家会展中心站客流管控,入馆高峰时段控制车站客流输入,离馆高峰时段全力提升疏散效率,配合关键区段行车组织实现科学分流,保障线路运行平稳有序。
客流组织“精细化”
一线一策打造疏导“安全阀”

围绕“四线五站”核心保障区域,公司以“控外疏内”为基本原则,为不同线路定制个性化客流组织方案,通过精准施策确保现场秩序井然。
2号线:多场景响应破解大客流难题。作为进博会核心站点,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站实施“一口一方案”动态管控——11月5日上午根据指令有序封站,预留应急疏散通道;11月6日至10日入场时段,关闭2、3号口,引导参展持证人员从4、5号口出站,其他人员从6、8号口分流,同步调整扶梯运行方向与闸机模式,并增派站务助理、志愿者、民警现场引导;散场时段灵活切换出入口通行模式,启用9号口蛇形步道蓄客缓流,联动西虹桥社管中心、展馆工作人员引导部分客流至17号线分流,缓解2号线离场压力。
17号线:党建联动强化分流协同效能。17号线联合华山医院(西院)、轨交公安徐泾消防站等多方力量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明确各“网格”应急响应流程与协作节点,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针对大客流管控,设置三级预警机制,实现客流疏导层层递进、有序可控。
跨线路联动:公司统筹2号线与17号线客流组织方案,在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站客运组织方案中增设17号线分流引导措施,通过广播、LED屏、志愿者现场指引等多渠道,引导乘客跨线出行,实现线路客流压力均衡分配,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服务品质“人性化”
细节赋能传递城市“温暖度”

以“乘客需求”为核心导向,公司从便民设施升级、多语种支持、特色服务打造三大维度优化服务体验,让展会出行兼具效率与温度。
便民设施:提质扩面解决出行痛点
核心站点全面升级服务设施——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站设置移动票务终端,支持全票种票务处理、二维码购票、互联网支付等功能,解决乘客票务问题“多跑路”难题;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蟠祥路·国家会计学院站组织员工参与“冬雷脑科医院”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员工应急救护能力;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站设立双岗双语客服中心,除常规票卡服务外,新增残障人士专项服务、支付宝(微信)零钱兑换、航班火车信息查询、上海热门景点首末班车时间查询及最优出行路径规划等服务,全方位满足乘客多元需求。此外,核心车站提前储备应急票,散场时段增设人工售票点并配备手持验票与扫码设备,求他车站引导乘客提前购票,缓解核心站点购票压力。
多语种服务:打破沟通壁垒便利国际宾客
2号线推行“双语服务领航计划”,针对新入职大学生、青年党员值班站长等群体开展英语100词100句专项培训,覆盖车站设施指引、票务咨询等高频实用场景;其余各线同步提供双语广播与志愿者服务,为国际宾客打造无障碍沟通环境,彰显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特色服务: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2号线依托“多格合一”党建共建机制,联动周边街镇、医院、消防等力量,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推动服务从车站内向车站外延伸;11号线联动苏州地铁推出“沪苏双11・搭地铁看进博”主题活动,通过公众号推送跨城出行路线指引,方便乘客打卡上海与苏州双城风光;13号线金运路站区“金英护博”团队聚焦展会期间乘客问询集中、等候时间较长等痛点,优化服务流程与人力配置,通过主动问询、分流引导、快速响应等举措,缓解现场服务压力,保障客流疏导高效有序。17号线打造“四度服务”体系(服务温度、契合速度、引导精度、连携广度),一方面联合华山医院(西院)、轨交公安徐泾消防站等多方开展专项预案演练,明确协作节点;另一方面针对重点岗位开展手语、英语培训,既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又为特殊群体、国际宾客提供无障碍服务,实现服务实用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