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决定授予1290个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授予1990名个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上海教育系统3个集体、2名个人光荣入选。 全国“敬老文明号”上海教育系统入选集体 静安区业余大学 普陀区老年大学 宝山区业余大学(宝山区老年大学)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上海教育系统入选个人 廖学兵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 薛 梅 (女) 金山区老年大学 第一教育推出系列报道,展现这些荣誉背后的生动故事。 此前第一教育报道了廖学兵:从“银龄教师”到“助老志愿者”,20余载社区服务,七旬老兵诠释军人本色。本期镜头转向金山区老年大学→ 走进金山区老年大学,还未进教室,一阵悠扬的琴声便混着欢快的非洲鼓点传来。走廊里,几位刚下课的“银发同学”正热络地讨论着刚才的指法,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让老年大学“活”起来,让“银发同学”上好课,金山区老年大学校长薛梅把老年大学变成“潮流打卡地”,她也因此获选2025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秋季养生怎么吃?”“带孙子有哪些新方法?”……在金山区老年大学,老人们茶余饭后最关心的话题,都被搬上了“银发益学”的课堂。这正是学校为丰富老年生活推出的实招,把生活场景变成学习内容,让课堂充满了熟悉的“家常味”。
如何让知识真正走进老人心里?校长薛梅的秘诀就是从生活里找答案。她巧妙地把大道理“化”进具体技能里:在讲金山历史时,带着老人们回味家乡变迁;教智能手机时,自然融入防诈骗知识。“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浓起来。”薛梅说,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而是要服务生活。
这个充满“生活味”的教学理念,不仅赢得了学员们的真心喜爱,更让“银发益学”课在2024年荣获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示范课的一等奖。未来,学校还将推出更多这样“接地气”的课程,让老年朋友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得进去,乐在其中。

作为金山区老年大学的负责人,薛梅的工作一头连着市里、区里,另一头牵着全区11个街镇的老年学校。
“刚开始,最难的就是缺人、缺钱,”薛梅回忆道,“但不能让想学习的老人没地方去呀。”她的办法就是一个字——“跑”。主动去找主管部门沟通,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寻求支持,探索社会力量一起办学的路子,她的“通讯录”里藏着办好老年教育的“秘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金山,老年学习点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各处,星级学习团队达到了1800个,老人们可以根据兴趣“抱团”学习;开发的特色课程有151门,从智能手机到传统书画,应有尽有。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金山老年大学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家门口上学”。
面对数字时代,很多老人感到手足无措。薛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不能让老年人被时代落下。”她下定决心推动老年教育的“数字转型”。康城老年大学的启用让学习空间翻了一番,她精心指导建设的“智能学习乐园”等5个智慧学习场景,成了老人们接触数字世界的“第一站”。
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学会用手机打车、挂号,甚至还能体验“无人机DIY”和“航拍”这样的潮酷课程。“数码模拟乐队”在2025年首届上海老年学习课程展上一亮相,观众反响热烈,老年人们纷纷上手体验,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中感受别样的音乐乐趣。

同时,薛梅也没忘记本地的文化根脉,组织开发了“廿四节气墨馨缘”等充满“金山味道”的教材。她还和同事们一起,培育了“金晚学”等学习品牌,甚至帮助区癌症俱乐部成立了“希爱女子乐队”。她说:“学习的目的,是让老年人找到自信和快乐,觉得自己依然很有用。”
在薛梅看来,老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上课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活力、有温情的“银龄港湾”。
她经常和同事们深入课堂,像朋友一样和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还想学点什么。
二胡班的宋美红阿姨刚来时总打退堂鼓,“觉得太难了,自己学得慢”,但在老师耐心的鼓励下,现在她已经能拉出完整的曲子,整天乐呵呵的。看着校园里老人们专注的神情和灿烂的笑容,薛梅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她的愿望朴实而动人:“就是想让更多老年朋友在家门口就能读到想上的课,学到想学的东西,在这里交到朋友,找到乐趣,活出退休后的‘第二春’。”在她的蓝图中,未来还将建设更多数字化课堂,让银发族不仅能老有所学,更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新时代里“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可爱老人。
文字:白羽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