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关注 | “检银青”机制联动,共护“夕阳红”

转自:上海检察 2025-11-04 19:51:34

来源 | 静安检察

为切实提升老年群体对检察工作的感受度,传递“检察蓝”守护“银发”的力量与温度,日前,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老年人代表等,走进静安区检察院,参加由静安区检察院联合上海大学法学院、余晖志愿团举办的“稚辉暖桑榆 法润夕阳红”检察开放日活动,通过旁听庭审、发布典型案例、座谈交流、普法宣讲等环节,近距离感受静安涉老检察工作成效。

部分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以及余晖志愿团老年志愿者、上海大学法学院学生宣讲团等受邀参加。

“沉浸式”普法现场

活动伊始,与会人员前往静安区法院,旁听了一起老年被告人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庭审。被告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慎成为犯罪链条中的一环。

“检察官在庭上对被告人的每一句讯问,让我们既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也体验到了司法的温度。”余晖志愿团成员黄月华听庭后不由感慨,“尽管被告人已经年逾花甲,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检察办案不枉不纵,对我们老年群体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与教育作用。”

庭审后,来自一线涉老检察办案团队的三名检察官现场发布了医保诈骗、居家养老犯罪、涉老人身伤害等三类典型案例。

“讲案例不是目的,这种‘精准滴灌’的纵深式普法传导对我们帮助很大。”余晖志愿团团长、静安区检察院退休干部王友春说道。

凝聚护老共识

座谈中,代表委员畅所欲言,共话涉老司法保护新愿景。

高凌云

市人大代表

感谢静安区检察院精心组织这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三方联动检察开放日活动。庭审旁听与典型案例发布相结合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法治教育课。作为常年扎根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我深知加强老年群体法治教育道阻且长。期待区检察院持续联合余晖志愿团、上海大学法学院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开展“拉家常”式案例宣讲,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精准法治服务,切实提升其防范意识,助力老年人远离电信诈骗等犯罪陷阱。

刘悦

区政协委员

今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静安区检察院涉老检察工作法理情相结合、善于治未病、多元共赢的特点。建议区检察院接下来能更精准地对接老年人群体的实际诉求,针对老年人最关心的养老诈骗、财产安全、消费维权等问题,更充分发挥“检银青”常态化联动机制的优势,进一步畅通信息共享、联合处置的渠道,让涉老检察工作更接地气、更富实效,切实守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徐国忠

人民监督员

作为在全市率先成立涉老检察办案团队的基层检察院,区检察院不仅拥有一支既敬业又专业的办案团队,形成了一套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更创新性总结提出了“静心护老”这一结合区域特色和工作特点的检察品牌,成立了一支由老年人自愿组成的“余晖志愿团”队伍,成为检察机关连接社区、服务基层的重要桥梁。期待未来区检察院继续深化涉老检察特色品牌建设,将“静心护老”的经验做法体系化、常态化,为全市涉老司法保护工作提供更多“静安样本”。

深耕“静”字品牌

现场,静安区检察院介绍了“静心护老”的静安实践。静安区检察院自2009年率先成立涉老检察办案团队以来,历经16年深耕,制定并落实《服务保障“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检察方案》《新时代涉老检察融合履职十条意见》等,逐步打造了“四大检察”融合履职、精准发力的一体化涉老检察工作“静安模式”。

本次检察开放日活动首次汇聚了“检察蓝”“志愿银”“活力青”三方力量,“检察蓝”发挥法律监督、专业办案优势,“志愿银”依托经验积累、群众基础开展互助服务,“活力青”凭借创新思维、行动热情拓展工作维度,实现三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打造共同守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新模式。三方将持续深化“检银青”创新普法平台,建强常态化联动机制,在化解基层矛盾、精准普法、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注入新动能。

活动最后,一份由上海大学法学院法正党支部的同学们准备的“彩蛋”——“静护银龄·法佑晚年”法宣微课程以电子数据包的方式线上提供给在场的每一位老年朋友,成为贴心的长效“法治礼物”。下一步,静安区检察院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做深做实“静心护老”品牌,以更精准的司法保护、更温暖的检察服务,用心用情守护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