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十四五”收官在即。五年来,上海建设交通行业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紧密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一批民心工程与实事项目,切实将“把让人民宜居安居置于首位,把最优资源留给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行业发展与城市进步同频共振。
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联合解放日报社推出“奋楫十四五,建交实景图”主题宣传,以鲜活案例展现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成果,凝聚共识、积蓄动能,为“十五五”时期建设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谁能想到,如今风靡上海商圈的顶流地标,竟有偏安郊区的蟠龙新天地。每逢节假日,这里客流如潮,停车场排起长队,甚至火出圈成为韩国游客的上海必打卡地,每周末的“韩流”热度更是居高不下。从开业以来,蟠龙新天地已吸引游客4500万多人。
这座兼具文化韵味、生态景致与居住功能的江南水乡式地标,前身其实是破败的蟠龙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蟠龙的历史特色被挖掘和保留,如今反而成了最大特色。今年国庆,这里更是迎来近百万客流,巨型玉兔灯旁、非遗市集里,处处涌动着热闹的人潮。

蟠龙新天地“城中村”改造
这一鲜活场景也是上海民生温度的生动写照。蟠龙新天地从城中村变身网红地标,不仅是上海建设交通行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是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推动民心工程与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的微观注脚。
上海建设交通行业承担近半数民心工程任务,多项民生实事项目。临近年末,各类民生项目正进入收官冲刺阶段。
“上海市建设交通行业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将民心工程与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回应群众期盼的重要抓手。如今,一批民生项目圆满收官,用实打实的成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同时,新一批惠民举措接续启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持续将‘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用细致入微的服务,绘就一幅温暖人心的民生大图景。”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表示。
问题导向 紧随需求
上海建设交通行业堪称城市运行的“核心操盘手”。本轮19项民心工程中,上海建设交通行业承担多项。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牵头的“两旧一村”改造、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无障碍环境提升、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市交通委牵头的公交出行、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停车资源优化;市绿化市容局牵头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建设。
住房、出行、停车等“关键小事”看似琐碎,却件件是群众的“心头大事”。但要办好,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破题老大难
“十四五”期间,上海建设交通行业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民生痛点分类施策,逐一破解急难愁盼。
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群众生活的底线需求。曾几何时,在上海璀璨的天际线背后,不少市民生活在空间逼仄的老房子和破败的城中村里。
过去五年,上海按照“一张蓝图”,因地制宜逐个击破难题。
2022年7月,历经30年的持续推进,被上海人民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得到历史性解决。成片旧改落幕之后,上海又进入到零星旧改、旧住房综合改造、城中村改造的精准攻坚阶段。
这些项目看似体量不大,却有个性化难题。以城中村为例,这类项目土地性质复杂,资金筹措难度高。上海探索分类施策,提出整体改造、按规划实施拔点、整治提升三种改造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再细分成多种改造途径。2021年至2025年9月末,上海进入城中村改造高峰期,共有69个项目启动,受益村(居)民约3.1万户。其中还诞生了许多特色地标,青浦蟠龙新天地、闵行召稼楼、浦东横沔老街、浦东新场及奉贤青村等项目,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延续了当地的历史文脉。
和城中村不同,不成套旧住房大多在市区,空间资源紧缺,要探索“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逐地块、逐项目、逐个分析,形成了成片项目“综合改”、零星项目“优化改”、特殊项目“公益改”的三种改造新模式,尽可能发挥地块综合效应,补足区域内功能短板。

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实现旧改决心与居民愿望双向奔赴
徐汇康健路341弄7—8号,是一栋楼龄近70年的3层砖木结构职工住宅。整幢楼多处出现墙体开裂、天花板坠落等安全隐患,小修小补没法解决问题。拆除重建时,项目不仅引入开放式社区设计,沿街还打造了带状口袋公园,为区域整体增加了绿意。
针对外来的青年人才和务工人员,上海也针对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定向增加住房供应。面向来沪的城市建设者,上海从2024年起加大挖掘资源,打造低租金、可负担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比如,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马桥AI店,提供“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样化租赁产品,其中一张床位的最低租金是每月500元。这里不仅配备独立卫浴、空调、洗衣房等基础生活设施,还设有阅览室、健身区、共享厨房等公共空间,让租客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截至9月,全市累计新增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6.9万张床位。
答好新课题
当下,城市居住领域不断面临新课题。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面临“下楼难”的无奈;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带来了“停车难”焦虑。上海将两大民生痛点纳入民心工程,通过针对性举措破解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改善。
“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制定支持政策,破解瓶颈难题,又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面对早期商品房小区普遍存在的停车位配比不足难题,普陀区金沙雅苑四期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共享+需求调控”的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老旧小区停车治理的新路径。在区相关部门支持下,业委会内部挖潜,利用配套商业门前空间改造新增130个泊位,并全部设置新能源充电设施。同步创新停车收费机制,实施居民首车优惠、二车及租户阶梯收费等差异化策略,有效引导停车需求。
此外,区交通部门协调毗邻商业广场提供60个错峰共享车位,进一步拓展资源渠道,居民实际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成为上海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停车不难”的生动实践。
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累计创建246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开工建设3.75万个公共停车位,提供4.64万个错峰共享停车位,建成104个智慧公共停车场(库),在中心城区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的比例分别达到96%和82%。
加装电梯看似事小,实则是“五脏俱全”的系统工作。截至9月,全市“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2000余台。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健全“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发挥“加装电梯党建联盟”效应和居民区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优势,破解居民意愿统一难、资金筹措难、加梯提速难等现实问题。
精细治理 紧贴民心
秋意渐浓时,想找一处兼具自然野趣与小众艺术格调的地方,新近开放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堪称优选。这里不只是看风景的地方,更是能玩、能学、能逛的文化阵地。
这份惬意体验的背后,藏着上海的发展远见。作为上海第1000座公园,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巧妙串联起“一江一河”战略和“千园之城”蓝图,成为两种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交汇点。
城市的能级跃升,藏在这些“关键小事”里。新增的公园绿地、全新的服务驿站、延伸的健身步道……这些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惊喜,而是来自城市长周期规划里的笃定与坚持。这些项目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民生改善意义,而且悄悄重塑区域发展能级,甚至推动整个城市格局改变。
探索集约开发
高效集约式开发,是超大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从公园建设入手,上海探索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转型。
以公园为例,上海通过无界融合、“公园+”等方式来提质增效。“公园+”是为了满足社会多元人群的需求,搭载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各种服务内容和业态,提升游园体验感,避免“千园一面”。根据对市民的意见征询,上海还在帐篷搭建、宠物入园、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适老适幼化改造等方面陆续出台惠民政策。今年,上海还把“在25座公园增设儿童友好活动设施”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如今的上海,已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各类公园总量达到1013座,其中城市公园522座、口袋公园371座、休闲森林公园119座,目前全市858座公园已实现24小时开放。“十四五”以来,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9.5平方米,较期初增加1平方米。

悦动花园口袋公园建设
慢行交通体系的构建,同样契合超大城市高密度、高效率的发展逻辑。对标全球一流城市,上海在交通功能的精细化完善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随着城市框架持续拉伸,“最后一公里”出行梗阻、短途通勤拥堵等民生痛点愈发突出。
2023年,上海把慢行交通体验提升工作列入民心工程,计划三年内完成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370项。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开展专项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已完成项目359项,完成率达97%,年底前将如期完成全部任务。长宁区万航渡路及中山公园慢行精品区、静安区苏河湾慢行精品区都增加了立体慢行活动通道和滨水休憩空间。
促进产业升级
作为上海空间战略的“核心骨架”,“一江一河”撑起上海这座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与高度。
根据《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沿岸地区绝非普通滨水空间,而是承载上海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关键载体,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黄浦江规划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苏州河沿岸规划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
如今,黄浦江、苏州河岸线贯通里程已超100公里,世博文化公园、普陀半马苏河公园、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滨水空间人流量逐步攀升。
经过多年城市更新与精准规划,“一江一河”已形成高端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生态,不仅成为上海重要的发展轴与标志性空间,更成为驱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型、从单一功能集聚向复合功能升级的核心引擎。
徐汇滨江,西岸“数字谷”等产业载体一字排开,构成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核心矩阵。坐落其中的西岸智塔,东西塔楼分别以200米、235米的高度矗立,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地标办公空间。五年来,西岸智塔已汇聚1位图灵奖得主、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及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是吸引顶尖人才集聚的核心密码。
产业的高度集聚吸引了全球目光,今年2月,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模速空间专场在此举办。超2000平方米AI产品展区带来众多全球首发技术与沉浸式体验,成为行业思想碰撞的核心舞台,为黄浦江畔的“科创绣带”注入强劲动能。
精细治理 紧贴民心
今年,陆家嘴地铁站的1号、8号和10号三个出入口新增了不少行李寄存柜,服务语言包括中英日韩四国语言。细节设计里藏着深度考量:三个出入口联通东方明珠、浦东美术馆、海洋水族馆等热门景点,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在此进出。考虑到游客出行常携带大件行李,寄存柜在尺寸配比上特意“倾斜”——大格口占比明显提升,解决了游客“带着行李逛景点”的不便。
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容广泛、具体又细微,但是关乎人们在城市里生活的直接感受。上海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把人文温度融进细节里。
改善空间品质
上海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擦亮这一品牌,需要继续下好“绣花功夫”。城市精细化管理如同手握一枚“绣花针”,绣出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
现在再来一场Citywalk,上海的街头远比五年前“清爽”。得益于架空线入地工程,黑色“蛛网”、步道旁的设备箱越来越少。
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兼顾“面子”和“里子”,彰显城市治理智慧。上海将其与地下管线更新、充电桩建设等工作同步推进,在减少对市民生活影响的同时,守护城市安全运行。截至今年9月底,各项工程进度条持续刷新:全市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已开工190.84公里,其中已竣工102.94公里,完成年度任务量的79.18%。

架空线入地改造
暴雨之后,家门口会不会积水?家里头烧菜,用燃气安不安全?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品质还好吗……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上海逐个排查解决瓶颈问题。
上海连续20多年加大道路积水改善工程的投入,大量排水系统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心城区的暴雨积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雨天看海”现象大大减少。“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了56个项目,新敷设排水管道总长约23公里,这些项目经受住了多轮台风的考验,均无积水发生。
供水管网是“地下生命线”,关乎居民用水安全与城市韧性。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完成20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年底前将超额完成任务。在持续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中,上海的水质稳定性提升、供水压力均衡,居民从“喝上水”变成“喝好水”。
此外,燃气老化管道改造超过2000公里,瓶装液化石油气替代超4万户。
关照特殊人群
城市的温度,也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包容与关怀。
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年群体日常出行对公交车的依赖度较高。从2022年开始,上海陆续推出敬老爱老公交线路,目前已开通140条敬老爱老公交线路。49路首创“黄金6秒”上下车服务,试点“无障碍预约服务”,高温天还备有“清凉百宝箱”;926路以“四心服务”“三靠三不”规范服务,成为海派风情线路典范。

无障碍公交车站
不仅如此,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也同步推进。从2022年启动至今,截至去年底,上海已累计完成280个站台的适老化改造——降低的站台高度、清晰的语音提示、防滑的地面材质、增设的休息座椅,每一处调整都瞄准老年乘客的出行痛点,让“等候”也成为一段安心的体验。这些举措串联起来,不仅织密了老年群体的出行安全网,更让城市的人文关怀在街头巷尾落地生根。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表示,将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全力完成“两旧一村”改造,持续推进“一江一河”功能品质提升工程;加快重大工程建设,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势头;推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使出行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强化水资源保障与供水安全;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民心工程和“好房子”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推进公园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生态与景观品质。
同时,充分发挥大口党委统和联的优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锚定目标、勇担使命、奋力一跳,切实把“十五五”规划谋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交通篇章”的强大合力。
所谓“民心尺”,丈量的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这些关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细节。精细化管理,本质上关注细节,让城市的发展与个体的幸福同频共振。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日常琐碎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呵护,这座城市便有了最动人的底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