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力·突破·共享——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特色成果交流暨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激励试点启动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会上,来自学分银行杨浦分部的实践分享,更是生动展现了如何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激活社区教育的“源头活水”,打通服务群众终身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从“制度构建”到“生态培育”,
夯实终身教育根基

学分银行的建设,非一日之功。会议开篇的专题片,生动回溯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成长轨迹。
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任郑益慧在其主旨报告中,系统阐释了学分银行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新定位、新模式、新路径”。这标志着学分银行正从“制度”走向“生态”。
“制度”是根基。会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标准体系”正式发布。至此,学分银行已构建起覆盖35个专业的标准体系框架,为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筑牢了制度根基。
“生态”是未来。今年,学分银行的生态边界极大拓展。现场,学分银行为中国电信、腾讯、上海城市剧院、渤海银行、雅马哈、百联集团、新世界集团等新一批生态合作伙伴颁发牌匾。这标志着学分银行“1+16+N”激励兑换体系的正式落地。自10月18日新版激励兑换平台上线以来,已迅速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可与热情参与。

同时,学分银行还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渤海银行(上海分行)等启动合作共建。各方将以“机制协同、资源互通、服务下沉”为核心,统筹优质资源,打通文化、金融与终身教育的对接通道。
杨浦探索“服务下沉”,
共绘长三角“终身学习圈”
如果说上海的“生态构建”是激活内循环,那么长三角的“激励试点”则是畅通双循环。
会上,沪苏浙皖四地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人共同启动了“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激励试点”。这是教育领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目前,首批试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浙江嘉善、上海金山、江苏吴江、安徽宣州、浙江海宁等地已率先探索社区教育课程跨区域存入长三角学分银行。
与此同时,12条长三角地区精品人文行走路线也同步上线。未来,长三角市民在“行走中学习、体验中成长”时,也能实现学习成果的跨区域认证、积累与应用。
宏大的蓝图,最终要落实在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学习者身上。在工作交流环节,来自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开放大学新世界集团分校以及学分银行杨浦分部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从高校、企业和区域分部的角度分享了实践案例。

杨浦区社区学院院长、学分银行杨浦分部负责人邝文华的发言,为如何推动服务下沉 提供了“杨浦方案”。他分享了杨浦分部在实践中的探索思路,其发言的核心正是致力于“激发社区教育活力,推动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杨浦区的实践,聚焦于如何依托区级分部,将学分银行的优质资源与服务向社区延伸、向群众身边下沉,让终身学习资源在杨浦这片创新热土上真正“触手可及”。
作为国家重要人才高地和教育重镇,杨浦区始终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践行者。此次学分银行的“战略升维”,正与杨浦区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区目标同频共振。目前,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建立550万个人学习账户,存储了超1.1亿条学习成果数据。迈入2.0时代,这些海量数据将从“存储积累”向“价值挖掘”深度转型,为市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提供关键支撑,并为全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上海经验”与“长三角方案”。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陈露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