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这位《松江报》副刊的“名人”出新书了!她的人生有书香与山海

转自:上海松江 2025-11-04 15:30:21

2025年7月,一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为《旅途有风》的散文集悄悄登陆当当网,随后又在松江泰晤士小镇钟书阁现身。尽管没有签售、没有直播,却在松江老城口口相传:那是蒋近朱,一位在《松江报》副刊“华亭风”默默耕耘十八年的语文老师,首次将她的130篇文字集结成册。

近35万字的篇幅,承载着这位1956年出生的写作者,在人生后半程——尤其是退休后拥有时间自由之后,将课堂从黑板延伸至山川与书页之间,以笔记录“风”的痕迹:山风、海风、民风,尽显华亭文风。

华亭风来:从“投石问路”到“故人重逢”

“2007年春,我看到《松江报》副刊《华亭风》复刊,想起自己一年多前的一篇有感而发,便想‘投石问路’,投稿试试。”蒋近朱回忆道。

那时,她从重点中学调往职校,但依然在高考指挥棒下转圈——三校生(职校、技校、中专)也有高考,每天被试卷裹挟,双休日与寒暑假也不例外,几乎忘了窗外还有春天。一个周六,上完课,她望见满城春光,心里忽然一动,便骑上自行车绕着大学城漫无目的地兜转。柳烟花雾,莺声剪剪,她一次次停下车,看云影在麦苗上流淌。那一刻,她好像把自己从老师的身份里轻轻拎了出来,以纯粹旁观者身份与自然相遇。自然带给蒋近朱的感触,让她写下了《一个人的春游》,既写给自己,也写给那些被困在题海里无暇抬头的孩子。

蒋近朱把文章发到了《华亭风》编辑的电子邮箱,没想到,第二天,编辑许平的回信跳进来:留用,请留地址与电话。她仿佛听见“咔嗒”一声,生活被悄悄推开了一条缝。

更奇妙的回声紧随其后。文章刊出没几日,一位白发老先生拿着报纸找到蒋近朱母亲家——他曾是母亲的初中老师,后来又与蒋近朱做过短暂同事。那天傍晚,蒋近朱正好回娘家,母亲见面就说:“快看谁来了!”看到蒋近朱,老人把叠得方方正正的报纸从口袋里拿出,笑着说:“我看到你的文章了,就想一定要来见见你,刚跟你妈妈要了你的地址……”

报纸上一块“豆腐干”,让故人重逢。老先生的拜访让蒋近朱惊喜又触动,她特意为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依旧投给《华亭风》,文章依旧很快刊出。两朵小花开在一起,她心底的写作之树就此蓬勃生长。

两篇文章的连续刊登,不仅坚定了她的写作信心,也开启了她与副刊的长期合作。笔耕不辍多年,蒋近朱的小说、散文、诗歌陆续发表于《长城》《新民晚报》《文学报》《联合时报》《云间文艺》《松江报》等报纸杂志,部分纪实作品发表于《档案春秋》《松江档案》《松江史志》等刊物,多篇作品分别人选《大学梦圆》《知青记忆》《杏坛记忆》《华亭风》《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等专集。

编辑许平也成为她的“隐形战友”。2003年底,一次闲聊中她提及文集出版的想法,许平察觉她的犹豫,当即表态支持,并主动协助联系出版社——关键时刻的“推一把”,往往最为有力。

此后一段时间,她如拾穗人,将散落的文字一一收进篮中。最终成书的《旅途有风》精选130篇文章,写山河,也写人间烟火;写远方,也写故土情深。

书香风骨:从《小朋友》到“连接读者”

蒋近朱的文学创作繁荣于退休后,但她与文学的渊源可追溯至童年。蒋近朱的父亲对文学非常有兴趣,曾于刊物发表文学评论一篇。“虽然此事年代久远,却在我心中留下清晰记忆。”蒋近朱说。同时,父亲持续为蒋近朱订阅《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月月送到家,蒋近朱每每沉浸其中,爱不释手。

中小学阶段,蒋近朱写作能力突出,作文课别人咬笔杆,她却写得刹不住车,

多次被拿来作为范文讲评,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写作自信。1974年中学毕业后,她下乡插队务农四年。劳动期间,她坚持日记,即使内容简略,仅仅记录当日的工作,也未曾中断动笔。此外,她还承担田头黑板报撰写任务,保证定期更新。

恢复高考后,蒋近朱成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员。1982年大学毕业即开始教师生涯,教书育人三十年,潜心埋头于课本试卷,退休后重拾年轻时爱好并加入松江区作协。对她来说,没有想过需要“坚持去写”,一切好像都是“顺理成章”。“我听到好多人谈论,有时家长会出于功利的考虑,让孩子学习会计、医学等专业,但是基因、或者说内心的喜爱,还是会指引我们走上文学的路。”蒋近朱说。

作品发表后,写作的回馈悄然发生。一次,丈夫拿着蒋近朱证件到银行办理业务,柜员看到身份证上的姓名,连忙问:“是一直在松江报上发文章的蒋近朱吗?”这件事,让蒋近朱颇感欣慰。

“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产生连接。”蒋近朱说。作者与编辑有连接——首次投稿即获编辑许平当日回复,此后,蒋近朱就与编辑建立顺畅工作联系。作者与读者也有连接——“上门的老先生,银行的柜员,他们都是我的读者。”蒋近朱感慨地说,总有读者关心自己何时发布新文。文字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甚至让她与陌生人也有了连接,这也让蒋近朱确信:只要继续写,就有人继续读。

旅途风吟:从“荒凉深坑”到“走遍世界”

年岁渐长,蒋近朱对世界的好奇心一点没减,反而更想亲眼看个究竟。退休后,她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用脚步丈量世界,解锁未知风景。

松江要建“深坑酒店”的消息见报后,她第一反应是:得赶在动工前,看看原来的大坑到底什么样。问遍周围,没人愿意同行,“大家都说,那有什么好看的”。多番询问,终于找到两个愿意同去的朋友。她又询问了一家旅行社的一日游,旅行社的大巴从人民广场出发,松江游客得自己赶到大巴车在松江的停靠点。那天,她和朋友倒着车,终于上了大巴。赶到了现场,只见荒坑碎石,她却觉得很值:“起码我亲眼看见了。”

几年后,酒店落成,她又去了一次。玻璃幕墙、瀑布灯光、水下套房,旧坑已变成豪华景观。她把两次见闻写成《身边的风景》和《又见深坑》,一篇留旧貌,一篇记新颜,前后呼应,正好留下一段记录。

有次看电视,节目介绍上海几家特色书店,蒋近朱非常感兴趣,逐一记下地址,随后按图索骥,一家家搭地铁去逛。回家后写了《下一站,书店》。城市街巷的细微变化,在她笔下串成个人视角的“小历史”,朋友笑称她的文章是“微观变迁史”。

客观条件限制,蒋近朱出游大多跟旅行社。行程紧张,没法沉下心写作。她总是带着一本薄薄的笔记本,在车上、饭桌旁速记:地名、颜色、一句话感受。每次旅行回到家,她都会仔细地把笔记本里的内容,转录到电脑里,再重新写成文章。现在有了手机,就方便多了,在手机备忘录中随时记录。换新手机时,她第一件事就掌握备忘录内容导出的功能——这些随手记是她的“原材料库”。

多年下来,蒋近朱已经走了二十多个国家。旅游扩大了蒋近朱的眼界,丰富了蒋近朱的素材,进而引发她的思考。写游记时,她很少重复网上已有的资料,更愿写下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景象和大脑得出的结论。对于旅游而言,写作能够帮助她记忆当时的场景,反复回味,也是一次次深度的总结和思考。“读者阅读了我的文章,觉得我的观点有道理也好,有不同思考也好,都是给大家提供了思考的契机。”蒋近朱说。

如今,《旅途有风》已出版,蒋近朱的行李箱仍立在屋角。新的路线正在计划,她依然期待下一次出发。


■记者 李天蔚

■文字编辑 周雨薇

■栏目责编 桂可欣 ■栏目主编 周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