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中国科学社成立暨《科学》创刊110周年:源起黄浦江畔的“求真致用”,照亮科技强国未来

转自:上海黄浦 2025-11-04 10:20:42

近日,“求真致用 薪火相传——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科学》创刊11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科学》杂志编委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共同主办。白春礼、曾溢滔、吴岳良、韩斌等多位院士及科学社社员后裔、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回顾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在上海黄浦江畔奠基的历程,展望科技创新的未来。

1915年1月,任鸿隽、赵元任、秉志、周仁、胡明复、杨杏佛等一批留洋爱国青年,以“科学救国”为初心,创办了《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筑牢了中国现代科学体制的第一块基石。本次座谈会举办地——位于黄浦区南昌路47号的上海科学会堂,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1954年,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任鸿隽提议设立科技工作者专属活动场所,获得周恩来总理支持,1958年此处正式定名为“科学会堂”。此外,中国科学社于黄浦区陕西南路235号建造的明复图书馆(1931年开幕),是我国首座专为科技文献设计的现代建筑;1922年,中国科学社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科研机构——生物研究所。这些早期实践为构建本土科学知识体系、推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科学》杂志的长期出版承办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张鸣介绍了中国科学社在制定统一科技术语、创办期刊、建立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工作,系统推动了中国现代科学体制的构建。她指出,《科学》杂志110年来始终坚持“求真致用”,从传播科学知识到服务科技强国,成为传承民族科学精神的“活史书”。

在主旨报告环节,《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以“笃守科学之魂 筑牢体制之基”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国科学社在术语标准化、学术年会、科研机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开拓性贡献,强调“求真致用”的精神仍是当前破解科技难题的“金钥匙”。

在交流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分享了周光召先生在“两弹一星”研制中敢于质疑权威、隐姓埋名奉献的事迹,展现了科学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传承。《分子植物(英文)》主编韩斌院士介绍了该刊影响因子位居全球植物科学期刊之首的实践经验,呈现中国本土期刊通过国际化编委、严格审稿和聚焦前沿,成功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路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格局,指出中国已跻身第一方阵,但仍需在人才集聚与企业研发投入上补齐短板。现场嘉宾以多次掌声回应院士专家们的精彩发言,交流气氛热烈。

此次座谈会不仅回顾了中国科学社与《科学》杂志在黄浦江畔启航与筑基的百年征程,更凝聚了科技界接续薪火、共赴创新“无人区”的共识。

作为中国科学文化的重要策源地,黄浦区近年来持续优化科创生态,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区位优势,积极引入高水平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正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核心承载区与创新实践地。

记者 / 宋梅

编辑 / 李伽钵

图片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进博会门票=黄金珠宝优惠券!各大品牌150+门店能“薅羊毛”

2. “小暖象”落户黄浦两所中小学,聚焦科学创新素养培育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