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他收藏的百余件铁路老物件,藏着中国速度的6次飞跃丨品・藏

转自:上海黄浦 2025-11-03 23:11:26

“小时候凌晨两三点,跟着家人骑自行车去上海买火车票,绿皮车晃一整晚才能见到父亲。”对收藏家孙老师来说,火车从来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刻在童年记忆里的盖浇饭香、过江时的日夜,更是贯穿他一生的职业与热爱。

如今,这份情怀凝结成铁路藏品 —— 从蒸汽机车模型到复兴号摆件,从硬卡打孔车票到站台票,每一件都在诉说中国铁路从 “晃悠悠” 到 “风驰电掣” 的传奇。

收藏缘起:一碗盖浇饭的铁路情结

孙老师的铁路收藏,始于一段 “两地分居” 的童年。父亲在安徽工作,每年往返上海与合肥,买火车票是全家最大的难题:凌晨摸黑骑车赶路,绿皮车摇晃十几个小时,车厢里混杂着泡面香与汗水味,而少年孙老师最难忘的,是父亲递来的那碗铝盒盖浇饭——咸香的滋味里,藏着对团圆的期盼。

1977年恢复高考,怀揣 “当火车司机” 的梦想,孙老师考入苏州铁路技术学校,学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内燃机车专业。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冷藏车司机,跑遍全国的日子里,接触到铁路的方方面面:从烧煤的蒸汽机到烧柴油的内燃机,从短轨的 “哐当” 声到长轨的平顺,从人工检票到电脑出票…… 这些亲身经历,让他萌生了收藏的念头:“把用过的、见过的铁路物件留下来,就是把这段历史记下来。”

于是,他开始收集身边的 “铁路印记”:工作时用过的工具、出差攒下的火车票、车站售卖的站台票,再到后来的机车模型。久而久之,收藏架上摆满了 “时光碎片”—— 从前进型蒸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硬卡打孔票到电子票报销凭证,甚至还有钢轨的截面模型,成了一部 “看得见、摸得着” 的铁路史。

藏品图鉴:一部流动的中国铁路进化史

孙老师的收藏架,藏着中国铁路的 “进化密码”。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是一次技术的突破、一段速度的飞跃。模型里的 “速度革命”:从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模型,到柴油驱动的东风四型内燃机车,再到零排放的电力机车、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 —— 六次大提速的轨迹,都浓缩在这一排模型里。

“最早,上海到连云港,要转车晃一整晚;现在坐高铁2小时直达,这就是模型里藏着的中国速度。” 孙老师说。票据里的 “便捷升级”:从硬卡火车票上的打孔痕迹、红底油墨打印的预售票、蓝底热敏票,到如今的无纸化电子票,车票的变迁,见证了铁路服务的迭代。“以前车票要提前印刷预置,热门线路常常断货。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能出票,连报销都能线上申领,这是最贴心的进步。”

细节里的 “技术突破”:臂板信号机模型(黄色板片起落示意)、短轨与无缝钢轨的对比件、地面基站信号设备图解—— 这些 “冷门藏品”,藏着铁路安全与舒适的秘密。“以前雾天看不清臂板信号,火车只能慢开。现在地面基站发信号,高铁再快也安全,这就是‘从有到无’的技术魔力。”

收藏意义:从个人记忆到国家名片

对孙老师而言,铁路收藏从来不是 “跟风”,而是 “守史”——守的是个人的青春记忆,也是国家的发展足迹。他的藏品里,有一枚坦赞铁路的纪念徽章,那是中国铁路 “走出去” 的起点;有一个雅万高铁的列车摆件,见证着中国标准在海外落地生根。“以前我们还进口美国的火车头,现在沙特、马来西亚的铁路都用中国技术,我的收藏架,也跟着中国铁路‘走向了世界’。”

如今,每当孙老师摩挲着那些藏品——蒸汽机车模型上的 “煤烟痕迹”、老车票上模糊的字迹、站台票上印着的各地风光,总能想起当年跑遍全国的日子,想起绿皮车里的团圆、高铁上的便捷。“这些藏品不是死物件,它们是活的历史。看着它们,就知道我们的铁路跑得有多快,国家变得有多好。”

品藏感悟:收藏的本质,是留住时代的温度

铁路收藏是小众的,但它承载的意义却足够宏大。它不像书画那般雅致,也不如瓷器那般珍贵,却以最朴实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孙老师说:“有人问我收藏的门槛是什么?其实就是热爱与坚持。

一张别人丢弃的老车票、一个不起眼的机车模型,只要藏着时代的印记,就是值得珍视的宝贝。”而这,正是 “品・藏” 的意义 —— 每一件藏品,都是时光的标本;每一段收藏故事,都藏着时代的温度。就像孙老师的铁路收藏,它不仅是个人情怀的寄托,更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生动见证。

记者 王龑君

编辑 / 宗哲麟

视频 /成子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上新啦!

2. 黄浦搭建“检企之桥”,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