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的语文课,究竟什么样?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1-03 21:07:25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部语文教师钟意菁凭借“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斩获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这堂课不仅赢得了评委的认可,评委组用“逻辑链清晰、学生思维生长可见”高度评价这堂课;更生动诠释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转型——从“教知识”走向“教思维”。

近日,第一教育专访钟意菁,探寻这堂课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智慧。

钟意菁

用两个问题,

打破百年经典的“标签化”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教材中的星标课文,意味着可以选读,但钟意菁认为非讲不可。“学生越来越习惯于‘贴标签’,”她说,“而语文课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惰性。”

课程伊始,一张AI生成的词云图揭示出学生的初读印象:“保守”“谨慎”“畏首畏尾”……这些标签恰是教学的起点。

“学生能说出别里科夫是怎么样的人,却不理解契诃夫为何塑造他,更不懂这个人物何以穿越百年成为经典。”基于这一学情,钟意菁摒弃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扁平化提问,设计出两个直指内核的“元问题”:

第一个问题制造认知冲突:“这样一个保守谨慎的人,我们身边也有,最多不搭理他,为何小说中的人会恨他到想让他去死?”这个问题将学生从简单的道德评判,拉入对特定时代社会心态的探究。

在文本细读中,学生发现:别里科夫恪守的是“沙皇统治的政府文告和法令”,而周围的人在憎恶他的同时,却表现出“不敢反抗”的沉默。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钟老师解释,“别里科夫是‘套子’法则的坚信者,而周围的人则是对之憎恶却不敢反抗反而默许的纵容者。契诃夫想批判的,正是这种弥漫的专制氛围。”

第二个问题则指向创作意图:“作者为何一定要安排别里科夫死去,并且是以‘从楼梯上滚下来’这种略显滑稽的方式?”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滚下来意味着他从辖制众人十多年的‘神坛’跌落”“当众出丑击碎了他精心维持的权威和面子”……在钟老师看来,这些问题背后是一整套阅读方法:“学生最终理解,解读人物不能只看描写,要看他与周遭的关系,看情节设置,最终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面面俱到”到“精准发力”,

语文课的逻辑重构

“设计虽然只是两个问题,其背后是一串问题链,”钟意菁说,“这需要教师完成从‘掌控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最初的教案并非如此简洁。“我设计了十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试图把每个细节都讲透。”她坦言第一次试讲的时候甚至没能问完全部的问题就下课了。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是许多公开课的常态,却也容易让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转机出现在上海市语文教研员范飚的指导中:“你不能把这根线一直牵在手上,学生就像木偶。”这句话点醒了她。她果断删减冗余,最终凝练成两个核心问题。

这道“减法题”的背后,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的“进”。钟意菁将十几个小问题内化于心,课堂推进完全依赖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适时追问。

而这种授课方式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语文课不能只有感性,没有逻辑。教师心里要有清晰的主线,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她总结道。“一堂看似行云流水的课,背后必须有一条清晰的心理逻辑线。老师要清楚这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所有的活动、讨论、支架都为了达成它。”

在授课过程中,她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追问。“追问的本质,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她解释道,“在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上适时介入,才能实现真正的思维攀登。”

对于时下流行的AI辅助教学,钟意菁持审慎态度。这节课上仅在一处使用AI:将学生预习时对人物的标签化描述生成词云图,直观展示共性认知误区。“技术应当推动思考而非替代思考。语文课的核心永远是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思辨。”

她十分注重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剖析梳理。在她看来,语文课要返璞归真。无论教学理念如何翻新,语文的核心永远是文本解读。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让学生在最基本的文字品味上失了根。

一堂好课背后:

团队智慧与常教常新的信仰

冠军课的背后,还有一支强大的团队。从选定“人物象征意义”这一创新切入点,到磨课中教研组同事的“头脑风暴”——“为什么瓦连卡会愿意嫁给别里科夫?”“我们身边也有保守的人,为何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些精彩问题最终都融入了课堂设计。

最让钟意菁感动的是比赛当天。“我们备课组的年轻老师特意调课赶到丹阳陪我。他们说怕我一个人紧张。”钟意菁说,"这种被团队托举着的感觉,让我站在赛场上时心里特别安定。"

“学校为中青年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钟意菁直言,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的良好平台,特别是通过常态化开展的教学展能课比赛、专家引领的教研活动等举措,有效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从教十四年,钟意菁将这次赛课视为一次宝贵的“淬炼”。而对于什么是“好课”的标准,钟意菁也越来越清晰。

“一节好课,应该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生长轨迹。”她说,“教师说得再精彩,如果学生只是在被动接收,那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只有当学生在思辨中走得比我们预想的更远时,这堂课才真正有了生命。”

获奖是高光时刻,但回归日常,从教十四年的钟意菁始终坚守着一种“强迫症”——她从不沿用旧课件。“学生变了,时代变了,教学必须常教常新。”这种持续的自我更新,不仅是她的教学秘诀,更是一种职业信仰。


文字:谢然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