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社区摆起“长桌宴”!“小花园”打开基层治理“大切口”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1-03 20:02:06

老旧小区流动人口多、公共空间不足,基层治理如何破局?

在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市光社区36宅就用一座焕然一新的微花园,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近日,一场以“花园新建聚童馨 长桌盛宴话团圆”为主题的童馨园开园长桌宴活动在这里温情开启,居民们围坐共享美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社区焕新的美好。

美食串起邻里情

从“陌生人”到“一家亲”

“上菜了!小朋友,让一让……”傍晚五点半,夕阳余晖中,36宅小区却格外热闹。新建的共享花园“童馨园”门前,雪白长桌铺展开,鲜花簇拥、烛火轻摇,氛围温馨。十几位居民带着拿手菜齐聚一堂:红烧肉、水果沙拉、蒜薹炒肉……天南地北的家常味摆满餐桌,香气四溢。大家边吃边聊,谈论社区变化,分享生活点滴,心与心的距离悄然拉近。

11岁的吴若轩小朋友兴致勃勃地穿梭在座位间,把每道菜都尝了个遍。“都特别好吃!蒜薹炒肉我最喜欢,吃了五六勺呢。”

在市光社区开理发店的周增红感慨道:“原本大家都不认识,一起吃饭就自然熟络了。这种氛围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巷口一起吃饭的时光,人多了,饭也特别香。”

“尝尝我做的宫保鸡丁!”“我刚学的面包鸡,这次专门露一手!”……随着现场气氛愈加热烈,一旁的“乡音留声机”播放起居民点的家乡歌曲,社区的舞蹈爱好者随乐起舞,歌唱爱好者拿起话筒放声高歌,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邻里情谊在不断升温中愈发浓厚。

百姓成为“当家人”

居民自治引领社区改造

这场长桌宴不仅是一次邻里聚餐,更是为了庆祝共享花园“童馨园”的正式开放。

据悉,36宅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现存30幢老建筑,社区呈现出“四多”特点:无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残疾与困难群众多、老年人口多。其中流动人口体量较大,在户籍人口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不少还是带着孩子来沪打工的年轻家庭。

随着时间推移,社区设施日渐老化,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公共绿地被占用、功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愈发迫切。

为此,市光社区居委携手上海格里社区发展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启动“小花园微改造”自治项目——“童馨园”,将一片荒地改造成社区花园,并邀请居民全程参与建设。不少周边社区的学生也加入其中,绘画墙绘、种植花草,让曾经的荒地变身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家住附近的学生张诗菡是花园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我本来就喜欢绿植,社区欢迎我们一起种花种草,我就来了。”看着花园的蜕变,她成就感满满,“我好多朋友住这儿,现在花园变美了,我们经常来玩,特别开心。”

“从决定改造、启动项目,到花园设计、种植养护,居民全程参与。第一次开荒时,大家带着铁锹一起清理、翻土,后来又一起施肥、除草。有了参与感,自然更珍惜这个花园。”长海路街道市光居委会主任张小妹介绍。

关于后续维护,社区已建立居民公约,鼓励大家参与日常养护。同时,周边草坪也有望进一步改造。“我们计划把边上这片废弃空间改造成公共健身区,进一步丰富居民生活。”张小妹笑着说。

小花园里见温度

打造人民城市的“长海样本”

这座精致的微花园,见证了长海路街道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温暖探索。在这里,宏大的城市治理命题,化作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温暖。一个居民自治的“小花园”,打开了基层治理的“大切口”。

在社区融合方面,这里正努力让“新市民”找到归属感。一场场社区里的美食节,让五湖四海的居民分享家乡味道;一个个“旧物改造工坊”,为新老居民搭建起交流手艺、传递温情的平台。

在居民自治层面,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过程中,长海路街道持续探索“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模式,将其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居民的建议常常成为改变的起点,通过线下圆桌会、线上议事群等形式,一个个“金点子”落地为可行的改造方案,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规划师”,将城市回归人民。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平台正在形成,商企、志愿者、普通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用各自的方式编织社区共建网络。

从童馨园起步,长海路街道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让人民城市理念在社区基层生根发芽。未来,期待更多温暖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文字 | 汤顺佳

图片 | 汤顺佳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