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瞄准未来产业赛道,这些硬核企业最缺什么?

转自:上海科技 2025-11-03 19:55:00

原创的基因编辑技术,剑指通用细胞治疗的未来赛道;完全自主可控的制氢PEM槽,为爆发前夜的市场做好技术准备……在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上,拥有硬核技术的新锐企业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产业的样子。但真正叩开未来产业之门,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又正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首要的需求是融资

手握原创的碱基编辑AccuBase技术,上海贝斯昂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了通用细胞治疗的未来赛道。

“无论是NK细胞还是T细胞,都需要经过基因编辑,才能消除免疫或排异反应,把异体细胞化为真正的通用细胞。”贝斯生物CEO徐天宏说,与TALEN和crisper-cas9两种已经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相比,Accubase 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率编辑,即使同时编辑多个基因,也不会造成染色体的双链断裂或结构异常。

比如,AccuBase可以一次性改造T细胞的5个基因,在降低T细胞对身体免疫供给的同时,减少身体对外来T细胞的排异。更为重要的是,AccuBase用蛋白质把基因剪刀——脱氨酶包裹起来,就如同用“剑鞘”保护住“长剑”,直到导航蛋白找到了需要编辑的碱基点位,包裹蛋白才会打开,让脱氨酶“亮剑”完成基因编辑。如此一来,AccuBase不仅提升了编辑效率,更大大降低了脱靶的风险。

目前,贝斯生物的一款通用NK细胞已经获批进入临床阶段,此外还有几组科研临床项目。徐天宏说:“通用细胞依然还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它能够解决当前细胞治疗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降低治疗成本,有现货细胞可以迅速治疗,以及对于不同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有足够强的疗效。”

“到目前为止,全球也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很好地研制出具备以上这些特点的通用细胞,大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而我们基本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上,甚至还略有领先。”徐天宏透露,得益于自主研发的滋养细胞以及细胞培养工艺,贝斯生物不仅在细胞扩增倍数上“遥遥领先”于业内,还把不同来源细胞的批间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幅度范围内。

在未来产业的跑道上前行,贝斯生物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首先就是融资。我们之前已经完成3轮融资,最近也正在进行B轮融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徐天宏直言不讳,“我们之前的收入主要来自技术授权的收入,但要支撑目前多个临床实验和管线开发,依然离不开资金。”

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对于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也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支持。贝斯生物曾申请200万元的政府研发项目,但生物医药的资本寒冬余威犹在。“这次来参加大赛,主要是为了与更多投资人接触,同时看看能否申请到上海的创新资金。”徐天宏说,“无论是走港交所上市,还是获得产业基金的支持。我们并不在乎钱从哪里年来,关键是要把这个事业继续做下去。”

最大的困扰是应用场景问题

脱胎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团队和技术,上海氢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未来新能源赛道,专注于PEM电解水制氢的研发和应用。

“在各种商业化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中,PEM电解水的优势在于高效、低能耗、宽功率波动等,唯一的缺点是价格昂贵,因为它依赖铱铂贵金属等材料。”氢锐科技总工程师邹志青说,“当2022年,我们开始创业时,PEM电解槽单价尚高达每兆瓦1000万元,如今已经快速降低至400万元左右,就是因为在这个细分领域内,大家都在快速迭代技术,力图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寻觅更多的应用场景。应该说,整个PEM电解水制氢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作为一家有着深厚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氢锐科技以技术创新为立身之本,以核心装备完全自主可控、可调、可研为自身所长。“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产品;核心部件膜电极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膜电极、电解槽到制氢系统的生产线;更重要的是我们凝练了一支覆盖了催化剂-膜电极-电解槽-系统的全技术链的科技攻关团队,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上下游衔接快速研发所需产品,做到完全自主可控。”邹志青透露,公司还在布局新的技术路线,图减少甚至绕开贵金属的依赖问题,“我们创新设计了一些新型微纳结构膜电极,在同比性能条件下,可以将铱用量降低到目前的十分之一。”

对于身处产业爆发前夜的氢锐科技来说,什么是最为关键的助推器?邹志青坦言:“在技术上,我们完全有信心,也不担心。现在最大的困扰是应用场景问题。”在过去,氢气被认为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其应用落地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今,尽管氢气已经纳入能源法,具有了能源属性,但无论是社会认知还是政策引导,还在逐步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推动氢能政策的落地,并通过一些大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引导构建氢能产业生态。”邹志青说,“我们希望通过参加大赛,结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为新产业应用落地发出共同的呼声。”

叩开未来产业之门

从10月29日到 31日的3天里,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吸引了308家企业参与,其中初创组201家、成长组107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赛道上,不少上海硬核科技企业,与贝斯生物、氢锐科技一样,正力图叩开未来产业的大门。

在大赛现场“8分钟路演答辩+7分钟专家提问”的模式中,这些企业负责人对话资深投资人、行业技术大咖、高校专家,再度审视其核心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团队架构搭建、未来发展规划。评审专家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从技术领先程度、市场落地可行性、团队综合竞争力以及财务规划合理性等多个关键维度展开细致点评与精准提问,同时为各项目的后续发展送上了超实用的“锦囊妙计”,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针对企业提出的需求,我们通过大赛能够为早期创业团队提供政府资金支持,如创新券和针对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资金计划。我们还在推动科技金融政策的落实,推动银行突破传统信贷限制,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资金支持。”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表示,“对于应用场景,我们也在引导产业链中的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为初创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提供应用新产品的机会,从而加速科创企业的商业化进程。”

而在不久前上海市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要针对企业从创办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分阶段、精准支持。例如,支持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科技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储备,带动产业链上企业协同创新;构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精准施策,助力企业稳步成长。

赛事聚力、资本赋能、企业敢闯……当各种资源聚焦于新锐技术和硬核企业,未来产业的大门也正在慢慢打开。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耿挺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