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教育帮扶 |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组团赴澜沧一中开展送教活动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11-03 19:47:32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精神,推动沪滇两地高中教育教学交流与优质均衡发展,2025年10月27日至31日,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名校长、名教师团队赴澜沧一中开展送教活动。活动围绕教学示范、专题讲座、听评课研讨、帮扶工作交流四大核心环节展开,为澜沧一中带来了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  

专题讲座

聚焦关键领域,传递专业智慧

心理健康课

10月28日上午,上海市大同中学心理教师张伟峰,开展《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学生心理问题的察觉与早期支持策略》专题讲座。高中部53位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参与,共享心理教育智慧。

讲座中,张伟峰老师聚焦中学生心理问题,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剖析心理问题察觉要点,从情绪、学业、社交等维度,指导班主任识别学生异常信号。结合“心理干预三步法”“谈心黄金法则”等实用工具,讲解早期支持策略,强调倾听共情、科学转介,助力班主任精准帮扶学生。互动环节,老师们围绕案例积极思考、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解。

10月28日晚,张伟峰老师,为高一学生带来题为《向心而行 为心赋能——中学生心理健康科普与自我关怀指南》的专题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张伟峰老师围绕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其重要性。他通过“心灵显微镜”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觉察自身情绪与认知模式,识别如“压抑自我”“苛责自我”等常见心理习惯,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以更积极的方式面对内心困扰。

物理讲座:软件赋能实验教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江凌云老师在我校物理实验室里,为澜沧一中初、高中物理教师开展一堂软件赋能实验教学讲座。

不同于传统实验中依赖专业仪器的操作模式,教师们手持智能手机,通过专用实验软件调取内置传感器,就能完成从力学测量到电磁探测的多项物理实验,这是推进“软件赋能实验教学”的生动实践。

引导学生结合传感器数据开展跨学科探究,让科技工具成为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实践能力的“助推器”,为物理教学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课堂示范

学科精准发力,展现高效教学

叶铭老师:《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程通过“性质讲解+例题巩固应用”的模式,结合简单图形辅助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方程→性质→解题”的逻辑链条,为后续复杂圆锥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叶老师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结构紧凑,讲练结合,给我校数学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徐彪老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同于传统的单向讲授,徐老师将“提问”作为课堂的核心纽带,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们从被动倾听转为主动表达,思维的火花在问答间不断碰撞,不仅深化了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更在自主思考中明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这堂跨越地域的示范课,不仅传递了优质的教学理念,更以生动的互动形式为高中政治课堂注入鲜活活力,同时也给澜沧一中的政治老师带来了可借鉴的教学实践范式、创新的课堂互动设计思路与深化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新启发。

王婉朕老师:《What’s in a name?》

王老师全程英文授课,清晰的表达与生动的引导,让语言不再是障碍;她耐心拆解知识点,用亲和的互动拉近距离,让边疆学子在轻松氛围中敢开口、愿参与;更别出心裁的是,她带来了自己学生录制的全英文视频,以同龄人的视角总结课堂重点,既巩固了知识,更搭建起沪滇学子的交流桥梁。

 一堂课,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温度的延伸。沪滇携手,让优质课堂的火花,点亮边境学子的成长之路。

研讨交流

深化帮扶实效,共话发展路径

沪滇双方针对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引导等问题深入交流,为持续推进教育帮扶明确路径。

此次送教活动不仅为澜沧一中师生带来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前沿的教育理念,更搭建了沪滇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通过示范引领、研讨互动,有效提升了澜沧一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校后续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动力,对推动当地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