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警惕!别用趾压板来超慢跑,超慢跑安全指南请收好

转自:徐汇通 2025-11-03 13:58:16

最近超慢跑这一运动热度很高,但居然有人在趾压板上进行赤足超慢跑。这有很大的健康隐患,别让健身变伤身。今天,专家给我们讲解超慢跑的正确姿势。

医学顾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何彦威

戈允申 副主任医师

隐藏的健康陷阱

1.对足底皮肤的伤害

趾压板的密集凸点设计初衷是用于短暂站立按摩,而非跑步。若用于跑步,足底皮肤会与粗糙凸点产生长时间的摩擦和挤压,极易造成皮肤破损和起水疱。

家中地板看似洁净,实则可能潜藏多种细菌。脚部出现伤口后,若清洁护理不当,细菌便可能趁虚而入,引发感染。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就可能通过这些微小伤口侵入,诱发难以根治的跖疣。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此项活动的风险显著更高。由于足部感觉可能减退,他们受伤时往往难以察觉,小小的伤口可能逐渐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2.对关节冲击的风险

很多人存在一个危险的误解:认为跑步速度“慢”,对身体的冲击力就小。

人体双脚天生拥有一套精密的“避震系统”,由足弓、脂肪垫和正确的落地姿势共同构成,能有效缓冲地面冲击。在平坦路面赤足行走或慢跑时,这套系统通常足以应对。但换成趾压板这类坚硬且凹凸不平的表面后,足弓无法正常舒展,脂肪垫的缓冲平衡被打乱,导致冲击力无法被有效吸收和分散

此时进行赤足超慢跑,由于失去了跑鞋的二次缓冲,地面反作用力会毫无阻碍地向上传导,从脚踝、膝盖一直冲击到髋关节。

长期如此,会带来两大风险:

  • 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因持续紧张,扭伤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 加速关节内部软骨的磨损,日积月累可能导致关节退化,甚至引发难以逆转的慢性疼痛

3.其他风险

长时间在趾压板这类不适宜的表面赤足运动,可能引发多种软组织损伤,不同人群面临的风险各有侧重。

  • 慢性软组织损伤风险:趾压板的凹凸结构会过度牵拉足底筋膜,显著增加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的风险。这类损伤多为长期累积,初期仅运动后酸痛,若不及时停止,疼痛会加重并影响日常行走

  • 足弓结构异常人群的额外负担:扁平足、高足弓等足弓异常人群,趾压板会打破足部原有受力平衡,既加重足弓支撑负担,又因受力不均诱发或加剧疼痛,加速足部劳损损伤

  • 急性平衡与创伤风险:动态跑步时,趾压板不平整会大幅降低足底支撑稳定性。核心弱、平衡差或视力不佳者,易出现踝关节内翻或外翻,导致韧带撕裂等急性损伤;若失衡摔倒,还可能造成腕、肘、髋部骨折,后果更严重。

如何选择鞋具?

对于打算尝试居家超慢跑的新手,充分的事前准备是安全锻炼的基础,其中选对跑鞋至关重要

理想的跑鞋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 缓震与支撑性具备良好的缓震性能和足部支撑,鞋底富有弹性,鞋型能紧密贴合双脚,为关节提供缓冲和稳定。

  • 前掌灵活性:鞋的前掌部位需足够灵活,确保跑步时能完成顺畅的足部滚动动作,不影响运动节奏。

  • 避免非专业鞋款:运动时严禁穿着拖鞋、皮鞋等缺乏保护的鞋款,这类鞋子无法应对跑步时的受力和动作需求。

一双专业跑鞋既能提供基础防护,又不会破坏超慢跑本身的轻快体验。

切记,不要为追求“赤脚感觉”,而牺牲最关键的运动保护,引发不必要的损伤。

超慢跑姿势怎么做?

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需重点关注身体姿态、步频步幅、着地方式和手臂动作四个方面。

  • 姿态保持自然挺直:跑步时身体需自然挺直,目视前方,避免低头含胸的姿势,确保身体重心稳定,减少颈椎和背部的压力。

  • 遵循“小步幅、高步频”:步频维持在每分钟170—180步为宜,避免大步幅带来的关节冲击。

  • 优先以全脚掌或前脚掌着地避免脚跟直接撞击地面,减少对脚踝、膝盖等关节的损伤风险。

  • 手臂自然弯曲摆动:双臂保持自然弯曲状态,以肩部为轴前后摆动,同时注意保持肩部放松,避免因手臂僵硬导致的肌肉紧张。

超慢跑强度怎么选择?

控制居家超慢跑的强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尤其适合初学者。

  • 初始阶段: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周安排2—3次,给身体适应时间。

  • 进阶阶段:随着体能提升,再逐步增加至每次20—30分钟,每周3-4次,避免突然加大负荷。

推荐用“谈话测试”判断强度是否合适:跑步时能正常与人交谈、不喘粗气,即为合理强度;若说话断断续续、呼吸急促,则说明强度过高。

超慢跑是一项适合多数人的低强度有氧运动,但必须以科学、安全的方式进行。科学选鞋、掌握正确姿势、控制合理强度,才是健康跑起来的关键。希望大家都能跑得安全、跑得健康!

题图来源于千图网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