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这些孩子有的缺少写字台,只能趴在餐桌上写作业;有的常年睡在沙发上,沙发都睡出了人形;有的没有衣柜等收纳空间,衣服挂满了过道、堆满了床铺……




改造前后对比
为了改善困境青少年居住环境,团区委于今年完成虹口区“追光小屋”项目。该项目通过探索实践“组织联动、需求联排、资源联聚、空间联改、成长联育”的“五联工作法”,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在各街道、区民政局、教育局、残联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原本条件简陋的房间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使得青少年拥有了更加舒适和私密的学习生活空间。
10岁的凡凡与14岁的乐乐(化名)姐妹就收到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姐妹俩母亲因病离世后,她们由父亲和从湖南老家赶来的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五口人蜗居在虹口区的一间老房子里,姐妹俩住在两个不足6平方米的无窗小间里。





得知她们的故事后,今年,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工作站的社工沈艳为姐妹俩申请了“追光小屋”改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师和硕博学生共同为她们提供空间改造设计服务。

“难度远超想象,空间狭小却要满足学习、睡眠、收纳、用餐等多种功能。如果最难是10分,改造这套房子至少是9分。”带队博士生刘奕莎说,这次设计不是“装修”,而是要给姐妹俩“设计一个家”。
改造过程中,姐妹俩全程与同济学生团队保持沟通。“她俩现在学习特别自觉,都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像哥哥姐姐一样有本事。”姐妹俩的奶奶说。

沈艳介绍,改造完成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姐妹俩纳入“数星阁困境儿童助学项目”,为她们常态化提供服务帮助。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带她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建立自信。
每一间“追光小屋”的诞生,都是一次爱心的接力与智慧的凝聚。这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绘就的温暖图景。

困境家庭的情况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家庭构成和居住功能缺失情况,团区委与社工、施工单位共同制定改造方案,确保“一户一策”。对于室内改造,不仅每位青少年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还要兼顾家庭成员的相关需要。设计团队多次上门勘测,反复沟通协调,通过增加软硬隔断、家具定制等方式,为 11户无独立空间的青春期子女实现实现了分床、分房。

改造过程将安全与健康置于首位,参与改造的各方明确责任要求,将安全保障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基础改造和使用环保材料,100%消除排查出的显性安全隐患(电路、漏水等),居住安全性和舒适度显著提升。联动区消防救援支队开展居家安全(用电、用气)等主题宣教活动,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及家庭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

除物理空间改造之外,团区委还为困境青少年提供改造后的“软服务”。从提供学业指导、法律咨询、心理关怀等服务向提供红色寻访、法治教育、社会融入等配套服务不断延伸。联动区妇联共同开展虹星童行“家+夏令营”,面向困境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文化研学、家庭互动等活动,用更多的陪伴让困境青少年感受来自社会多方的关爱。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区委班子带队、机关干部结对全覆盖走访,与家长面对面交谈,关切询问孩子生活学习的点滴,与施工团队深入交流,确保每项改造需求都精准落地。这份用心良苦的陪伴,赢得了家庭的真诚感谢,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使每一间“追光小屋”拥有超越物理空间的情感与温度。

改造结束后,爱心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们为孩子们送上了“微心愿”,为受助家庭捐赠床垫和床上四件套,赞助灯具、书包等生活学习用品。未来,虹口团区委也将继续立足孩子们的实际需求,给予帮助和陪伴,陪孩子一起追光前行,点亮希望,带去更多的关怀与温暖。
编辑:徐维晨
来源:虹口团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