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0岁的厌食症患者体重不足35公斤,多次心理干预无效,最终通过脑深部电刺激重获健康。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脑机接口与机器人高峰论坛上,真实病例成为现场讨论的起点,也让脑机接口的想象力从实验室真正落到病床边。
“我们不是为了接入设备,而是为了接通生活。”正如一位嘉宾所说,脑机接口的边界,不再局限于某个技术模块、某个患者类型或某种交互形式,而是一种跨越医疗、认知、伦理的未来交互框架。从手术床、病房、实验室再到哲学层面的“存在感”,它的边界被不断拓宽。

闭环临床,精准植入
“当我们为帕金森患者植入脑深部电刺激系统(DBS)后,按下启动键,他的手不再颤抖,他能重新写字、行走。”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伟说。作为论坛首位登台发言的临床专家,他直观呈现了神经调控的可逆性和即刻性。

但他更强调,“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前者重输出,后者重输入,真正的未来是闭环系统。”他所说的“闭环”,不仅是指设备层面“电极采集—中枢分析—指令输出”的信号逻辑,也指医学与工程、患者需求与系统能力之间的动态回响。
从最早借鉴心脏起搏器的DBS,到现在兼容3T核磁、具备方向性电极的调控系统,再到利用聚焦超声、精准无创的“磁波刀”,在他的团队临床试验中,不仅有帕金森、强迫症、厌食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改善数据,还有用于“抽动症”孩子的真实案例,已累计治疗超300例患者。

从手术室走向康复病房,脑机接口面临的将不只是“是否植入”问题,而是“能否重建功能”。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罡指出:“康复医学治的不是病因,是功能障碍。”这正是脑机接口介入康复的最佳入口。他直言,当前临床上“真正没有解决方案”的障碍比想象中多,“三分之一脑卒中患者出现永久偏瘫或失语,脊髓损伤50%为永久性截瘫,这些患者的余生往往长达三四十年。”
每年中国脊髓损伤患者超300万、脑外伤患者超千万。刘罡展示了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年轻、活着,但无法真正生活。”脑机接口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不只是“重新站起来”,更是帮助患者重新与世界互动。比如他提到的失语患者,“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将想法通过脑电波转为语音,即便他们开不了口,也能参与社会。”

浙江大学宁波国际科创中心的研究员张晟带来了关于“柔性可穿戴生物检测技术”的一线研究进展。他展示了一系列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用于皮肤、眼球、口腔的可穿戴传感器原型,比如用于渐冻症患者眨眼控制的眼部肌电监测设备、检测泪液成分的隐形眼镜、贴合皮肤如第二层表皮的导电纸膜。
“我们要的是闭环式监测——收集信号、上传云端、实时反馈,然后参与干预。”张晟指出,要让这些设备真正落地应用,关键是“柔而准”,不仅要贴得住,还要测得稳。他的团队已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睡眠呼吸、干眼症、痛风等慢病场景,正在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展试验。
产业如何接得住临床“接力棒”
脑机接口产业化的路上,每一棒的交接,都是创新落地的新起点。

“我们不是在造酷炫的设备,而是在解病人的燃眉之急。”穹顶医疗科技联合创始人张明明说,“TI(无创脑深部神经调控)类的无创脑深部刺激技术如果能替代侵入式脑起搏器,就是对整个神经调控路径的重构。”他所在的团队已积累超3000例临床数据,正将自主研发的无创调控平台推向多中心试验。在他看来,无创、精准、多靶点,是产业端回应临床痛点的关键三角。

回应临床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实用”。对于脑卒中、偏瘫等运动功能障碍人群,康复治疗往往面临高频次与主动参与的双重挑战。海每康智能医疗研发总监汪洋介绍,他们与华山医院合作研发的外骨骼康复设备,主打家用、轻量化、可穿戴,既可辅助患者完成日常任务,又能同步完成肌电驱动的主动康复。“把康复嵌入生活,是解决频次和依从性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背后的“感知系统”必须尽可能简洁高效。海每康团队开发的一款小型肌电+姿态复合传感器,仅10克重,却能在家庭环境中持续使用15小时,实时识别手部运动意图并执行抓握任务。而在另一端,他们也在尝试通过大模型训练康复计划,让设备“像医生一样”根据患者动态数据输出最优方案。“真正的智能康复,一定是感知-处理-反馈的闭环。”汪洋表示。

另一场景是养老社区。在上海金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倩团队看来,康复不能局限于康复科室,而应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居家与养老场景。他们参与的“上海元宇宙重大专项”正在构建一个覆盖三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康养机构的智能康复平台,通过VR交互、数据云同步、康复处方模板化,实现一线医生与异地患者的远程精准协作。
“徐汇区已有一批社区卫生中心配备了我们的康复机器人和平台系统,老人可在社区接受训练,医生则在三甲医院远程调阅数据、修改方案。”张倩介绍说。在这一过程中,产业不仅仅提供设备,更在重构诊疗流程、推动数字治理中扮演着“系统协调者”的角色。
张明明也提到,在无创脑机技术推广初期,面对的不仅是技术本身的挑战,还有患者接受度与伦理问题。“相比动辄数十万元的开颅手术,非侵入式设备更适合普及。”他们的团队正积极向多个国家申请TI设备注册与CE认证,推动产品走向全球。
与此同时,脑机接口的市场还需要更多“标准化桥梁”。“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从零做平台。”张倩强调,他们开放的云平台支持多种脑机设备数据接入,实现异构硬件的共融。这不仅解决了孤岛式产品数据难以互通的问题,也为企业之间形成合力提供了抓手。
这场论坛透露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脑机接口产业,正在从“技术主导”走向“需求牵引”;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联动”。技术能否真正落地,设备能否融入生活,产业能否听见临床的“回声”——正成为推动整个行业向前的关键考题。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