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全域联动、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阵地网络 着力构建全域联动、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党群阵地网络,强化统筹布局,以1家街镇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加强资源统筹和对下级阵地的支撑与赋能;布局9家网格党群服务阵地,推动联系服务与片区活动有机融合、相互转化;以居村党群服务阵地为“基本阵地”,积极引导各类善治力量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延伸布局“N”个党群微站,作为深入基层的“延伸阵地”,形成功能互补、资源联动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 党群中心以“谁来用、用什么、怎么用”为核心,按“人群需求+功能定位”拆解党群阵地日常使用场景,避免“一刀切”式建设,通过“场景适配”模式定制,实现“阵地建在需求上,服务落在心坎里”。 适配“新型居住社区+暖心补给”场景,打造城家公寓党群服务中心。强化重点阵地的分类指导与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党群阵地集聚周边资源的优势,持续深化城家公寓党群服务中心“家委会”“C+社群主理人”“C引力下午茶”等特色品牌,以阵地覆盖推动组织覆盖与服务覆盖,进而激活社区治理内驱力。 适配“新业态群体+暖心补给”场景,打造行知暖心驿站。选取金融网点、园区楼宇、商业载体等为新就业群体打造23个党群微站,挂牌设立“暖新驿站”,构筑起一个个“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爱心港湾。


聚焦“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功能定位加快转型升级 党群中心注重梳理阵地建设过程中的支撑薄弱环节与关键节点需求,按“需求-赋能”的模式,让赋能支撑从“通用保障”升级为“精准匹配+持续优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匹配政治类需求,持续擦亮“行知学堂”党建品牌。依托“线上+线下”“点单+配送”“规定+自选”“理论+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汇聚初心悦学学习专区、“周周讲”课程List、《新课来了》云上视频党课等优质学习资源;结合大场镇红色线路14个教学点位,通过“切配”“加工”的精心设计,形成“初心在场”红色线路主题党日专属菜单,为基层党组织量身定制组织生活模板,让学习教育焕发新生机。 # 圆桌π治理沙龙 # 匹配治理类需求,建强“大场慧治书记工作室”。聚焦物业续聘、停车难题、活力楼组打造等社区治理共性问题,开展“圆桌π”治理沙龙,通过互动答疑、经验交流、圆桌研讨等环节,助力社区书记增强攻坚克难、引领共治的本领;运用集训式、项目式、沉浸式、实践式四维一体的培训模式,推出“强基护航”社区增能计划,增强干事自觉、不断探索求新。 匹配服务类需求,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源供给。精心策划月度资源清单,系统整合资源为“初心能量场”“赋能治立方”“暖心365”三大主题板块。依托上海大学的地域优势,通过“校地联动”机制,推出“行知美育课堂·名家讲堂”系列讲座;针对青少年群体,打造“暑期能量站”“夏日嘉年华”,共同构建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多元共育生态。

采用“动态迭代”模式提升效能
为全年龄段、全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常态化走访:动态调整供给 党群中心建立《分片联系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党群中心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络对接。针对基层党群阵地缺少活动资源的困局,中心主动将“行知小课堂”系列活动配送至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推动活动场景从“固定阵地”向“家门口”延伸。暑假期间为街面小个专经营者、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来沪子女,开展“红课润童心”主题活动,用实际行动筑牢安心后盾;联合共建单位开展“夏日送清凉”系列关爱行动,为特殊群体和一线劳动者等送去暖心关怀。 阶段性攻坚:破解急难愁盼 作为网格党建的核心枢纽,各级党群阵地深度融合网格体系,以党建穿针、网格引线,汇聚街区党支部、党员骨干及街区合伙人等多元力量,建立网格党建联席会、街区治理委员会等议事机制,实现事务在“格”中高效办理、难题在“格”中妥善化解。例如,第三综合网格真大路公共停车场树枝长期未清理,影响出行,通过城运协调、市政实施、网格员跟进,堆积的树枝得到迅速清运。第二综合网格发挥网格赋能团力量,对辖区内多条人行道及横道线集中整改,整改后道路标线清晰可见、平整顺畅,赢得周边居民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