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坐标上海,加持资本动能,奔赴全球大江大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转自:上海科技 2025-10-18 19:08:43

在医药创新的洪流中,谁能更早捕捉未来的风口?在上海生物医药投融资峰会上,来自科学、产业和投资一线的“头雁”们共话机遇与挑战,为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注入了新的动能。在这里找人、找资本、找服务,打通从实验到临床、从研发到投产的全链条环节。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氛围,正在上海持续升温。

1

科创星火 在上海点燃

科学的突破,往往起于实验室,却要经历一场场产业化“长跑”,才能真正照亮患者的生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为先书院院长洪波以脑机接口为例,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变身创业者,让高精尖的技术走进现实世界。

十年前,他和团队开始在生命3.0的路口探索脑与机的对话,如今,这项创新已在浦东落地生根,并与华山医院、宣武医院携手开启了多中心临床试验——32位截瘫患者在今年8月全部手术开机,至10月中旬均度过关键康复期。洪波坦言,团队正在全力准备首个脑机接口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并计划让更多脑疾病患者享受到新一代更轻小、更精准的设备。未来,这项技术还将拓展至中风偏瘫等适应症。

而科学的梦想能否加速转化落地,背后少不了上海国投公司等长期耐心资本的助力。上海国投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陆雯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上海国投公司生物医药基金矩阵的“乘数效应”:以母基金持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合计投决生物医药子基金约66亿元,其中市场化遴选及投资22个子基金,放大倍数约5.5倍;通过直投发挥压舱石功能,聚焦创新药械、脑机接口、细胞及基因疗法等我市重点培育赛道。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国投公司还联动申康临转院、对接高校和创新平台,共同探索科研及临床成果在上海实现第一时间转化及产业化。

在这里,不只是资金在独舞,更是政策、科学、临床、产业以及资本之间的同频共振,让创新成为一件有盼头、有路径的事业。

面对市场周期的“冷暖交替”,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认为,故事的尽头必须是产品,概念的终点也只有临床价值。行业回归理性,创新药迎来价值修复,中国企业在创新药获批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邹建军直言,“企业要敢于瞄准全球FIC/BIC,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研发下一代前沿疗法。”在她看来,企业应从源头创新起步,立足全球市场,打造具备可持续产出能力的技术平台,并用开放的心态与生态伙伴协作共赢。上海完善的创新环境与政策支持,让更多科学家、创业者“安居乐业”,创新成果也因此更容易走向世界。

2

资本引擎 驱动产业新局

如果说科学是创新的星火,资本则是点燃产业生态的强劲引擎。郭秋杉以数据与案例,剖析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交易新格局。即便全球融资遇冷,2025年中国本土Biotech在全球BD交易的份额逆势提升,交易种类与适应症领域从肿瘤单一走向多元,技术平台也不断拓展,核酸和多抗等新兴方向涌现。

郭秋杉指出,今年国内头部药企完成多笔高额交易,资产议价能力增强,BD合作已成为创新企业成长的“定盘星”。在并购层面,跨国药企趋向购买确定性高的产品,降低风险,而国内则出现了基于资产价值的战略重组,资金雄厚、渠道畅通的龙头企业,以及急需新增长曲线的中型企业正成为并购市场的主力。

他强调,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要以差异化适应症和前沿技术为突破口,积极拓展欧洲、亚太等新兴市场,“通过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和稀缺的科学发现,持续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在产业资本深度赋能创新的实践中,石药集团投资总监、石药国方先导基金管理合伙人梁益坚用“CVC的价值共创之路”讲述了产业与创新的“双向奔赴”。石药集团与合作伙伴构建“盟友圈”,推动产业链协同和供应链优化,实现“投他们所选”,并通过全球资源支持被投企业BD合作和平台升级。梁益坚强调,CVC不仅关注科学创新性和数据领先性,还助力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双向成长”。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