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老旧小区树木修剪难?崇明区这份指引成了“金钥匙”

转自:上海崇明 2025-10-18 15:02:40

居民区树木

修剪规范指引

在崇明区一些老旧小区里,参天大树曾是绿化的骄傲,如今却成了“甜蜜的负担”。随着树木逐年生长,树冠遮天蔽日,住在居民楼底层的居民常年难见阳光,雨季潮湿加剧,枯枝坠落隐患频现……“修不修树枝?”“谁来修?”“怎么修?”成了居民、物业、业委会之间反复拉扯的“老三样”难题。面对这样的治理困局,有没有一条既依法依规、又凝聚共识的可行路径?

随着《上海市崇明区居民区树木修剪规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出台与落地,这些困扰社区多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终于有了清晰的“法治答案”。

绿荫成蔽,民生两难

崇明生态优良、林木茂盛,是优势,却也成为部分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困扰”。

“我家住二楼,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小时太阳,衣服都靠阴干。”家住某小区的居民抱怨道。而在台风季,树枝扫到窗户、断枝砸坏车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居民想修,但怎么修才算合规?谁来组织?钱从哪里出?大家心里都没底。”一位业委会主任坦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实践中常常陷入“民意协调难、操作实施难、监督落实难”的困境。有的小区一拖再拖,有的则因过度修剪被城管部门处罚,矛盾层层积压。

指引落地,纾解困境

《指引》虽非强制性法规,却以其清晰的流程、民主的机制和法治的保障,成为社区树木修剪的“操作宝典”,精准破解修剪难题。

流程规范化,破除“启动迷茫”

《指引》将修剪全过程细化为“听取意见-业主会议-投票表决-委托实施-规范施工-法治保障-评估验收-档案管理”八大环节。从物业初步摸排,到业委会拟定方案,再到乡镇部门指导、业主大会表决,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指引》中提供的《工作联络单》《征询意见表》《修剪公告》等参考模板,让基层工作者“拿到就能用”。

表决精细化,践行“全过程民主”

《指引》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修剪决策全过程。方案须经“双”三分之二业主参与表决,并获得“双”二分之一同意方能实施。通过设置“样板树”先行示范、公示方案、全程公开,确保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从源头上减少误解与阻力。

保障法治化,筑牢“善治根基”

《指引》强调党建引领与法治保障深度融合,整合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并引入“法律明白人”、居村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施工过程有巡查、有记录,违规行为有劝阻、有上报,形成“发现-劝阻-上报-执法”的管理闭环,确保修剪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

精于修剪,善于守护

《指引》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会社区“如何剪”,更在于引导大家“如何管得长远”。

在某试点小区,物业经理指着刚修剪完的香樟树介绍:“我们先修了几棵‘样板树’,让居民看效果、提意见,大家认可了再全面铺开。”修剪期间,作业方避开居民出行高峰,设置安全围挡,工完场清,最大限度减少扰民。

修剪完成并非终点。根据《指引》要求,小区须建立完整的树木修剪档案,记录修剪前后对比,并督促物业将日常养护常态化。“‘小树常修’才能避免‘大树扰民’,这是《指引》教给我们最重要的长效治理思维。”一位镇绿化部门负责人总结道。

如今,崇明区正凭借这份《指引》,将往日争执不休的“烦心事”变为协商共治的“典范工程”。它不仅是修剪树木的技术指南,更是崇明区运用“软法治理”理念、推动社区“幸福升级”的生动实践。

“以前觉得修剪树木是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糊涂账,现在有了《指引》,流程清晰、规则公平,我们干事有底气,居民也放心。”一位业委会成员道出了许多身处基层、服务社区的人们的心声。

绿荫依旧,却不再扰民。一份小小的《指引》,正悄然重塑着崇明社区治理的生态与格局,也让“崇明绿”更加宜居、宜人。

资料:法治崇明

编辑:焦倩倩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