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超大城市如何实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历史性转变,统筹提升空间品质与综合价值?上海正以一项名为“标地营造”的制度创新,探索自己的答案。 10月16日,“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在复兴岛举行。会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首次系统阐述了标地营造制度,统筹提升空间品质和综合价值,同时披露复兴岛等一批标杆地地标营造方案,为上海超大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综合价值统筹按下“加速键”。 从粗放“通平”到精细“营造” 破解空间发展难题 面对空间资源“紧平衡”、传统供地模式难以满足复合功能需求、以及低平地势带来的挑战,上海的城市发展正需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过去的“通路通平”式粗放开发已无法充分挖掘土地的综合价值。为此,上海在学习借鉴北京、浙江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标地营造”理念,旨在通过规划引领和资源统筹,实现建设行为在时空上的精准协同,构建城市建设运营的良性循环。 本次会议围绕新形势下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汲取国内外各方经验智慧,探索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标地营造”新模式。 会议邀请了来自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分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等单位的专家和建筑师进行专题报告和交流研讨,专家们为将“标地营造”的理念创新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分级开发体系 复兴岛首批试点打造标杆地 “标地营造”制度的核心是构建分级开发体系。在操作上,该体系将土地分为标准地和标杆地两类。标准地以合规、高效为核心,是满足底线要求的基础型空间载体,旨在为普通产业项目提供快速落地通道,助力降本增效。标杆地以高品质、综合性为核心,为片区和地块的品质升级与价值跃升提供示范,旨在吸引高端创新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空间。 上海将秉持“标准地主导、标杆地提升”原则,强化土地供给与产业功能之间的精准匹配,并在城镇、产业、郊野等不同空间类型中各有侧重地推进。 作为新生事物,“标地营造”选择复兴岛和大吴淞作为打造成标杆地的首批试点片区。其中,复兴岛定位为存量利用。 复兴岛是市区两级政府已经完成大部分存量用地收储的规划留白区域,正在公示的《上海市黄浦江滨江中北段专项规划》明确了复兴岛“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的功能定位,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工业遗存、生态资源和有关支持政策,打造为国际创新创业岛,建设成为未来城市实验区、创新创业和人才集聚区、空间智能创新先行区。 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营造让人感到舒适、开心的“理想之城”。会议中向全球发出开放合作的邀请,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共同参与这场关于未来城市的实践,探索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