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
路上的风景
文 / 周隽韬
单位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上一届学生在毕业之后,给了我一个惊喜。课代表雨若和她的伙伴们手制了一本“书”,郑重地交付给我——
一些不那么“考场佳作”的生活随感,一些诗歌的创作尝试,一些很平凡但又很有味道的来往信件。出乎意料的是,还选编了一些一模二模的文章,她们把这一辑命名为“走过的路”,看来是已经和曾经的大红叉和解了。清心在信件中坦诚地说:“中考之后忘掉了您教的答题方法,但还是很喜欢苏轼和陶渊明。”
我几乎可以确信这些孩子们抓到了我讲课的重点。也许忘掉那些功利的套路,用诗意的眼光来看路上的风景。这件事,更有语文味儿。
走在教语文的第五年,我更坚信语文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对母语掌握的程度,决定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也影响着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和角度。如何教会学生,用语文的眼光看待路上的风景,或许正是我不断探索的课题。
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编选了一些名家名篇。作者们以文字再现的景象,不同于摄像机的客观记录,总带有一些“我”的色彩。路上的风景映在眼底,流转于心中,再付诸笔尖,便是一个从感受到表达的过程。而面对这些从信息时代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我深知,对美好的敏感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品质。好在还有语文,还有这些精彩的文字,它们隐隐约约搭出了一条寻美的路径。
“宗璞写了几种丁香?”
“白丁香和紫丁香。”
“非也。她写了尘土纷嚣中的丁香,夜色中的丁香,斗室外的丁香和雨里的丁香,它们各有各的美。”
仅仅从视觉中颜色这一维度,用文学的眼光便可打开孩子们敏锐的心。他们从城外丁香“两片雪白”中感受到了这一片白脱颖而出的纯度;从窗前丁香“一片莹白”中体会到了光线交织下白的透明度;从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中品味出了幽暗中白色利落的清晰度……
所有的风景,便是一颗细腻的文学的心与丰富的世界的相遇。而我们能做的,便是教给他们看世界的方法,再给他们一个看一看世界的机会。
“现在是下午三点,我们来一起看看窗外的夹竹桃叶。它是不是也很美呢?你能说说它美在哪儿吗?”
路上的风景总是有的,在《美好的校园》这篇习作里,我看到孩子们写到了放学时鱼儿游过小池里披着夕阳的水波,暴雨后积水里倒映着小亭的红栏绿瓦……这些美好的文字给了我更大的信心,也促生了我们六年级备课组设计的第一份项目式学习单,我想让孩子们再走出去看看。
当双节遇上“触摸城市脉搏,共绘滨江画卷”——制作宝山滨江导览图这一项目活动,孩子们观察世界的天性和天马行空的创作就这样获得了一个载体。聚焦于宝山这座城市的景观资源,滨江一线也都是风景。
节后,翻阅着孩子们设计的导览图。有他们手工精心绘制的导览路线,有他们几番比较选定的最佳观景地点与角度,也有他们对景物的细致描摹和内心感悟。看着一张张照片中的笑脸,确实作业也能这么有意思。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顽皮男生的作品。这个平时精力旺盛,有些坐不住的孩子,到访了炮台湾湿地中的矿坑花园,并以这样一句话作为课堂展示的结尾:“原来城市曾经的伤疤也能变成一片美丽的花园。”他认真的分享赢得了其他孩子热烈的掌声,而我也在掌声中久久凝神。或许美好不仅仅是被发现的,它也需要一个机会,来创造它自己。
最近又收到了课代表雨若的来信,她说在高中,同学们更爱“卷”理科,她有些读懂了《记承天寺夜游》里“闲人”的味道。不过,在生物竞赛的间隙,她还是在学习填词和写诗。我是这样回复她的:
“无论是月之于苏轼,或是丁香之于宗璞,一旦文学的自觉产生,人生便不再孤独。生活中的种种关隘本身,自然不值得赞颂,不过它确实以一种坎坷的方式,召唤着我们对美好的期待。”
就如教学之路,总有很多挑战也有很多坎坷。只愿我们永远珍视着、创造着路上的风景。最好要一直热爱文字,也一直热爱这个世界。
编辑:陈佟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