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影:季俊辉
秋意渐浓的上海,细雨织成细密的幕帘,却未能浇熄那份跨越山海而来的热情。10月16日清晨,前往参观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工程能力工作坊”的外宾们,在驶向参观点的大巴上,已是笑语盈窗。
“我选择这条路线,正是因为废弃物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对我们国家至关重要”“全球正面临环境挑战,我希望能从这里带回宝贵的经验。”车厢内,多种语言交织,讨论声此起彼伏,而言语中的关键词——“资源再生”、“绿色能源”、“超低排放”——勾勒出此次探索之旅的核心。这份雨中洋溢的求知热忱,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亲身解码绿色转型的“上海实践”。

这一天,包括津巴布韦技能考核与发展部部长保罗·马维马在内的60余位全球工程界精英,将深入上海在循环经济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最前沿,感受中国工程智慧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上午的行程在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展开。雨水洗刷下的园区,绿坡更显青翠,与洁净的厂房、朦胧的江景共同构成一幅颠覆传统垃圾处理厂的画面。
踏入厂区,第一个惊喜来自“呼吸”。尽管透过玻璃窗可见巨大的垃圾池,空气中却无一丝异味。高效的臭气处理系统构筑了无形的“嗅觉结界”,让清新的空气成为第一印象。

中控室里,实时跳动的烟气排放数据引发关注。保罗·马维马部长仔细观看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并频频点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相关人员介绍,所有关键排放指标均稳定优于欧盟标准。干湿垃圾协同处置的“代谢循环”模式,更是极大提升了资源化效率和污染控制水平。当得知该中心每年可产出约8亿度绿电,足够上海常住人口使用约4个月时,津巴布韦工程师协会的Chamunorwa Mhuka深感震撼:“这展示了如何从废弃物中创造巨大价值。像这样‘化废为电’的成功经验,对缓解我们国家的电力短缺大有裨益。”

当外宾们登上屋顶花园,壮阔的长江景色让一位外宾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江面宽广得宛如大海!”他们三五成群,互相拍照留念,记录下这工业与自然交融的震撼画面。笑声和快门声此起彼伏,这座“公园工厂”的魅力,通过他们定格的微笑与身影,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这座将废物转化为能源、减少碳排放的设施是一项工程壮举。它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以及上海市政府、中国政府在寻找创新方式处理废物方面的决心。”参观过程中,保罗·马维马部长一边聆听讲解,一边与随行人员就眼前的景象和背后的工程理念深入交流。“我非常震惊的是,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几乎已经实现了垃圾零填埋。这对全球减少碳排放具有整体性积极效应。我将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带回我的国家,研究如何采纳类似技术。”
下午,外宾们来到上海电气闵行基地,先后参观了专注于新能源装备的上海锅炉厂和被誉为“中国汽轮机摇篮”的上海汽轮机厂,亲身感受中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绿色、智能迈进的坚实步伐。
在上海锅炉厂,前沿技术展示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合作共鸣。在一套名为“富CO2合成气绿色甲醇高效合成试验装置”的设备引起了加纳废物护理协会Lukman Salifu的浓厚兴趣。“它的创新在于‘柔性合成’,能很好地适应绿电制氢的波动性,从而与传统化工过程完美耦合。”相关人员介绍道。“这对我来说非常有趣。在加纳,我们有一个天然气厂。与其仅仅发电,或许我们可以考虑生产氨,进而制造化肥。”Lukman Salifu听后深受启发。

走进上海汽轮机厂,历史感与未来感在此交织。在叶片加工中心,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穿梭不息,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映射着整个车间的生产状态。葡萄牙工程师协会的Célia Maria Lago Pedro女士评价道:“这里的自动化程度令人惊叹,一切仿佛自行运转,所需人力很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参观过程中,外宾们不仅对具体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更对中国在绿色工程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姿态表示赞赏。Célia Maria Lago Pedro女士从全球协作的角度分享了她的看法:“如果所有国家都能分享经验,而不是各自为政,将对环境更为有利。技术知识共享可以加速解决可持续性问题。”她认为,环境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环保、经济与社会生活方式之间的平衡”。“作为工程师,我们正是来提供解决方案的,我们能够做到。”她坚定地表示。
从将废弃物变为城市动力的“超级心脏”,到驱动零碳未来的“绿色引擎”,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理念的共鸣,为全球工程师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