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文莹
摄影:赵仲弈、陈健康
蔚蓝的长江口,长兴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不仅是上海的生态后花园,更是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中国海洋装备产业正是由此驶向全球。
近日,作为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的重要环节,一场“海洋装备”工程能力工作坊在长兴岛展开。记者跟随来自全球的数十位顶尖工程师与学会负责人,深入上海长兴海洋装备产业的核心腹地,从振华重工震撼的港口机械、江南造船的巍峨巨轮,到长兴智慧的科研实验室,零距离感受长兴岛作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与“先进海洋装备岛”的强劲工业实力与磅礴气势。

工作坊的首站,是让“中国制造”驰骋全球港口的巨头——上海振华重工。在数字化展示厅,外宾们通过动态模型与数据大屏,直观了解振华港机如何从长兴岛出发,服务全球。当讲解员提到“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岸桥,每10台就有7台产自振华长兴基地”时,现场响起一片惊叹。有工程师忍不住追问负责人:“那么,这样的‘巨无霸’,你们一年究竟能生产多少台?”负责人报出的数字则引来更多赞叹,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港机领域的硬实力。

走上全景观光平台,俯瞰排列整齐、即将远航的巨型港机,德国波鸿工业大学校长柯宇亘(Jürgen Kretschmann)教授感叹道:“对我来说,亲眼看到这些庞然大物如何被标准化生产,并系统化运往一百多个国家,整个过程令人深受启发。”他进一步表示,“上海是一座充满创新的城市,在许多工程领域正成为全球的领跑者。我认为全世界都可以从上海的发展模式中学到很多,世界真该来看看,这些工程成果是如何在这里被开发并分布到世界各地的。”

从生产运营指挥中心的高效调度,到0号码头上整装待发的“钢铁巨擘”,振华重工展现的不仅是规模,更是基于数字化和标准化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临行前,一个小插曲更是体现了“中国制造”的魅力——发车时,柯宇亘校长迟迟未到,原来他仍在振华重工的文创超市里流连忘返,精心选购周边产品作为纪念。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中国工程成果最真挚的认可与喜爱。
从现代化的港机基地移步至承载着百年民族工业精神的江南造船,外宾们经历了一场从历史到未来的穿越之旅。在江南造船展示馆的照片墙前,一部从小火轮到航母的奋斗史徐徐展开;而在5G智能智造实验室、焊接实验室和舱室实验室,扑面而来的是5G、智能焊接等尖端科技带来的未来气息。

在江南造船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外宾们体验了一场船舶设计的数字革命。通过3D虚拟交互平台,他们“走进”了自主研发的15000箱集装箱船舱室,从北欧风格的设计细节到实时调整的家具布局,从空气流动的可视化分析到温度场的精准控制,虚实结合的创新展示让复杂的船舶制造变得直观可感。“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虚拟交互令人惊叹。”突尼斯工程师学会主席GHARSI MOHSEN在体验后表示,“海洋设备是我的专业领域,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技术创新水平超出了我的想象。特别是这种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完美融合的能力,展现了世界一流的工程水准。”
带着虚拟世界的震撼,外宾们登上5号码头观景平台,眼前的现实更让人心潮澎湃——船坞中正在建造的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正是所有这些技术创新的集中体现。LNG运输船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不仅能在-163℃的极低温下安全运输液化天然气,更承载着中国造船业首个国际头部油气公司大型LNG船订单重要意义,让外宾们真切感受到中国船舶工业从数字世界迈向深蓝远海的坚实步伐。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驱动整个产业链不断前行的“最强大脑”——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在成果展厅,从绿色智能系统到深海科技装备,一项项前沿成果令外宾们目不暇接。走进智能制造与绿色动力大楼,外宾们则亲眼见证了实验室如何将科技创新工程放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随后的工作坊座谈将活动推向高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实验室负责人林忠钦阐述了海洋装备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中船动力集团总经理邵煜则聚焦船舶绿色动力,分享了该领域的中国实践与解决方案。两场报告在与会者中引发强烈共鸣。乌干达专业工程师协会主席LEPI BOSCO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除了铁路和机场,乌干达在海洋装备领域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目前非常缺乏相关的知识体系。今天这三个点的探访和报告让我学到了太多,我得到的信息至关重要,我迫切地希望将它们带回我的国家,推动我们自己的发展建设。”

另一位代表,阿曼工程师学会主席Fuad Alkindi,也从本国需求出发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表示,“阿曼也是一个沿海国家,我们拥有众多港口,我们渴望参与全球竞争并向世界学习。这次对海洋装备参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中国的经验对我们极具参考价值。”这些来自国际工程界的声音表明,此次参访不仅是一次工程技术的展示,更搭建起全球工程领域互学互鉴的桥梁,中国方案正在为世界海洋工程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一段浓缩于一天的旅程,展现了一幅向海图强的中国海洋装备发展全景。 从振华重工的市场覆盖、江南造船的智能升级到长兴实验室的前沿探索,长兴岛以其坚实的产业根基与澎湃的创新动能,将“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这张名片越擦越亮。正如在振华重工满载而归的德国柯宇亘校长所言:“世界可以从上海学到很多”——这段旅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向海图强的决心,更在各国工程师心中播下了合作的种子。在全球海洋经济的广阔蓝海中,源自上海长兴岛的创新链,正链动着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