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问他们进藏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17 22:10:41

风景之外

还有怎样的生活?

闵行有这样一群人

跨越千山万水,离别温馨小家

奋战在远方对口支援的第一线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的学生来诵读《在远方》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有志而来,有为而归(节选)

点击收听音频

有人说,他们有点“傻”。放着最发达地区驾轻就熟的“乐官”(快乐当官)不做,选择到最欠发达地区去做三年充满挑战的“高官”(高原当官);在上海,时刻能与世界新潮同呼吸,在西藏,却是连最基本的呼吸都那么困难。

他们坚定地说:“我愿意!”

有人说,他们真的好。在雪域高原“三个不知道”(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吃饱没吃饱不知道、生病没生病不知道)的艰苦状态下,他们只知道努力地克服困难、拼命地工作。

他们淡然地说:“应该的!”

我问他们,援藏三年,感受如何?

他们深情地说:“有志而来,有为而归!一生难得,终生难忘!”

进藏为什么

“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援藏?”这个问题,我抛给了采访的每一位援藏干部。

得到的答案多是:“根据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安排。”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1995年,时任闵行区陈行镇镇长的王胜扬出任日喀则江孜县委书记,成为上海、闵行第一批援藏干部。

1995年3月27日晚,王胜扬接到电话请他次日务必去区委组织部一次。王胜扬表示,我已安排去镇江看陈行籍的新兵,但电话那头说:“要让你去当‘新兵’了,组织部动员你报名援藏。”电话挂断,王胜扬陷入了沉思。妻子徐金凤说:“从家庭来说,是离不开你的。如果组织上决定你到西藏去,我支持你!”

于是,王胜扬不再犹豫:“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与王胜扬、施汉荣等第一批干部“两眼一抹黑”地援藏不同,之后的几批干部,援藏前多曾踏上过雪域高原。林湘去慰问援藏干部后不久,成了第二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汤忠心1997年去探望援藏干部,10年后自己成了江孜县委副书记……

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江孜县委书记的张伟说:“或许冥冥中注定,我与西藏有缘。”2004年和2007年,他曾两次随闵行区党政代表团来慰问第四批和第五批援藏干部,2010年,自己成了第六批援藏干部。“说家里没困难,是不可能的,孩子小、同住的父母身体不好。但组织决定了,我就坚决服从。”

到江孜工作后,张伟的感觉与前两次来藏完全不同:以前是夏季来,含氧量相对高,但到了秋、冬和春季,气候条件就恶劣多了。说实话,最好躺着不动,一动就给颜色看。

第二批援藏干部王备军坦言,去日喀则之前其实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着能为西藏发展尽点力,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或许正是因为想法简单,所以哪怕让当时已是副处级干部的王备军“高职低配”,临时出任正科级的日喀则地委秘书长助理一职,他都毫无怨言。

“援藏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感恩。”一位援藏归来的闵行干部曾这样对藏族同胞说,“因为你们的坚守,才没有发生类似100多年前英军入侵的事件,才保证了内地改革开放有稳定的环境;因为你们的坚守,让我们过上了比你们富裕的日子;因为你们的精神、奉献,我们有责任和你们共同建设家园。”

三年的援藏经历,在人生旅途中是短暂的,但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第三批援藏干部马顺华,用“荣幸”来概括自己担任江孜县常务副县长的经历。他说,闵行区240多万人,到他那一批仅13人有机会援藏,这是何等的幸运。

(原文刊载于2012727日《闵行报》)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们邀请了闵行区华坪小学的学生来诵读《在远方》。一张张脱贫的笑脸和村民们又燃起的希望,是在远方的那些对口支援干部们克服环境、生活和工作困难的最大动力。他们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不断传递着来自上海的温度、闵行的温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百舸争流”辑中的一册,本书是对闵行对口支援工作另一种形式的总结和追述,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和期盼。

2025年10月起,第三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 周菥芸

编辑:陈依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佳璐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