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闵行教育 > 文章详情

劳动教育“闵行样板”:为学生注入“幸福生活力”①

转自:闵行教育 2025-10-17 21:30:17

金秋采撷,硕果盈枝。闵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迎来丰收季!为集中展现区域劳动教育特色成果与生动实践,闵行教育推出系列推文,分享区域内30所优秀学校代表的经验与亮点。包括10家劳动教育成果优秀展示校,8家优秀劳动教育案例获奖学校代表、12家浦江劳动教育基地、第五期名师名校长“高峰计划”张蕊基地学校、上海市小学育人环境建设与管理研究实训基地校。

本期走进虹桥小学、航华一小、汽轮科技实小、田园二外小和交大马桥实验。

一起去了解一下↓

虹桥小学

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重视劳动教育家庭基础作用,自2016年起以 “餐桌+” 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从“跟着爸妈学烧菜”云课程建设,到“神奇冰箱变变变”探究活动,根据时事热点,推进家务劳动在家庭生根发芽,促进“餐桌”成为劳动教育的“主场”。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设计编写了一至五年级《小餐桌 大课堂》劳动课程,每课设置 “任务情境”“劳动实践” 等六大板块,引导学生亲手实践、掌握技能。

在实践活动层面,开展了“集盒行动全家参与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主题活动,学生在家收集空牛奶盒,参与 “牛奶的小妙用” 体验并创作手工艺品。最终,同学们收集的7782只牛奶盒被牛奶企业统一回收。

学校还举办 “玉米全身都是宝” 劳动周体验活动。学生将玉米粒、玉米皮、玉米须制成贴画、编织品、风铃等作品,不仅锻炼了动手与协作能力,更在创造性劳动中培育了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优秀品格。

航华一小

闵行区航华第一小学深耕劳动教育,依据“修德践行、融原化彩”理念,构建“课程-基地-活动”闭环育人体系。

课程深度嵌入各年级成长关键节点,并巧妙结合传统24节气,开展应时的农事实践;同时,在校内外开辟多元实践基地,从校园种植园到校外职业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丰富平台;定期邀请劳动模范、行业工匠走进校园,传授技艺,讲述匠心故事,在言传身教中树立榜样。

同时,将“劳动+” 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公益延伸,辐射社区,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

汽轮科技实小

上海市闵行区汽轮科技实验小学构建“校家社协同+课内外联动”劳动教育体系,借多样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成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学校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庆丰收・惜粮食・爱劳动”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特聘全国劳模包起帆、刘霞等为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开展讲座。

打造校园“开心农场”开展亲子种植,为三年级设计10岁成长课程并签约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周开展多元活动,设“美创工坊”社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培养良好劳动习惯。

田园二外小

闵行区田园第二外语实验小学以“劳动淬炼成长,实践创造幸福”为核心,构建“校-家-社”协同生态,实现了劳动教育体系的持续成长迭代,彰显出鲜明的校本特色与育人价值。

学校以劳动周为重要实践载体,打造分年级、不同梯度的活动体系。劳动周聚焦“夏之劳动”主旨,针对不同年段设计差异化内容:一年级“收纳一夏”、二年级“清洁一夏”、三年级“智慧一夏”、四年级“舒适一夏”、五年级“清凉一夏”,同步开展整理书包、叠衣服、缝制沙包等生活化技能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

从田立方微花园劳动实践场域搭建到“三联四阶五地”任务群课程架构,“三联”实现校家社与课程活动的纵横贯通;“四阶”依年段培养学生从“小帮手”到“小创客”的劳动意识;“五地”校内实践基地以双动模式助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三年来探索了序列化主题活动、生活化技能学习、项目化探究的实施路径,形成了“三维师资、全域实践、四维评价”的保障体系,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工程”。

交大马桥实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深度融合地域农耕文化,打造特色“稻梦”劳动教育课程。

该课程以水稻的生命周期为脉络,引导学生参与从选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脱粒、碾米、烹食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传承农耕智慧。

通过亲手制作的稻草艺术品与稻谷画等课程,同学们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同学们还在这里开展“亲子厨房”活动,烹制美味米饭,制作饭团,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来源:区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