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是“国之大者”
也是民之所盼
如何才能把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答案藏在一项项看似沉默
却力量无穷的水利工程中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
本周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就让我们掀开水利工程的“隐形面纱”
看它们如何为大国粮安
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力量”

贵州省盘州市一派丰收的景象 贵州省盘州市水务局供图

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产品——浙江省安吉县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 安吉县水利局供图
土地,是粮食生长的家园
一旦水土流失
再肥沃的土地也会贫瘠
过去,一场大雨就能冲走表土
在大地上刻下道道“伤疤”
如今,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
正为土地穿上坚实的“防护服”
“十四五”以来
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17万平方公里
不仅有效保护了原有耕地
还恢复和新增了大量农田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梯田 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把原本陡峭的山坡,修成一层层台阶式的平地。坡变缓了,雨水留住了。这样既能存住水,又能防止水土被冲走,将坡地变良田。

黑龙江拜泉县侵蚀沟治理工程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供图
侵蚀沟是雨水冲刷形成的深沟,不断“吞噬”农田。治理工程通过稳定沟体、控制扩张,甚至填沟复垦,将侵蚀沟转化为新耕地。“十四五”以来,东北黑土区治理发展型侵蚀沟5.73万条,保护耕地面积约1374万亩,年增产粮食约3.3亿斤。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淤地坝坝系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淤地坝以“拦泥淤地”为目标,不仅防治水土流失,还能滞洪、拦泥、淤地造田,成为黄土高原农业的“生命坝”。

黑龙江青龙山灌区渠首站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供图
水源工程是灌区的“龙头”,通过水库、引水枢纽等设施,实现水资源“错峰调节”——丰水期蓄水,枯水期供水,精准匹配农作物“渴水”时刻。

江西赣抚平原灌区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供图
现代化的防渗渠道,如同灌区的“血管”,极大减少输水损失,让每一滴水都走得更远、更有效。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喷滴灌 周天贵 摄
喷灌、滴灌等技术,将水肥精准送达作物根部,实现“喝水吃饭”一体化,是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以来
全国新建30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
配套新建191处灌区
完成1959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
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超2亿亩
截至今年9月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10.86亿亩
以占全国56%的耕地
生产出全国80%以上的粮食
灌区名副其实地扛起了
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大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藏粮于水
这遍布神州大地的水网
正是我们端稳中国饭碗
实现粮食稳产增收的坚实底气
保粮增收
水利功不可没!
来源:中国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