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漫步在上海“城市根茎”,他们说:“工程在上海充满了令人赞叹的生命力”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17 17:34:57

作者:殷倩

摄影:杨浦东

10月16日,上海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工程对话。出席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百余名外宾,分成四条独具特色的参访路线,在“工程能力工作坊”中开启了对这座城市的深度探索。

四条路线如同四把钥匙,分别开启不同的城市密码。记者随行“城市根茎”线路,与外宾一同走进了上海轨道交通的“智慧大脑”——路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探访了正在建设中的23号线景联路站施工现场,最后在上海大歌剧院的艺术空间里,感受了工程与人文的美好相遇,展开了一场充满温度与共鸣的对话。

调度中心里的无国界共鸣

“欢迎来到上海地铁的‘城市大脑’。目前,上海全市每日客运量约为1,309万,每天最高需调动996列车同时运转。”上海轨道交通路网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值班总调度长朱伟在接受采访时向众人表示:“我们致力于用智慧与绿色,赋能全球最大的地铁运营网络。”

在这个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调度中心内,巨屏上实时跳动着21条线路的列车状态、电力负荷、站内人流与应急响应数据。这里可谓是“上海脉络跳动的心脏”,一行行滚动的数字向外宾们呈现出了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千列地铁如血液般在城市脉络中穿行。

尼日利亚工程师学会前任主席卡希姆·阿里凝视着实时变化的客流数据,轻声感叹:“我从未想过,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在谈及他的感受时,他认真的说:“你们所做到的,让我想起我家乡正在规划的交通系统。但愿有一天,我们也能如此从容地应对千万人的出行。”

来自加纳康斯特罗马茨非洲公司的埃德温·梅洛梅伊更关注调度系统中“人”的角色。他问道:“在如此复杂的数据流中,你们如何保持对每一个车站、每一班列车的人性化关注?”工作人员微笑着回应:“技术是工具,而服务的本质始终是关于人。我们训练的不仅是系统,更是调度员对城市节奏的感知与共情。”

来自阿曼内政部的艾曼·伊斯梅利则被调度团队的协作精神打动:“这里没有冰冷的指令,只有像乐团指挥一般的默契配合。我能感受到,每个人都在为同一座城市的顺畅运转而努力。”

朱伟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将运营调度中的“上海方案”推向世界,尤其是在应急处置、智能决策与全局协同方面的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设施发展贡献力量”。

从隧道到剧院:工程中的人文诗意

在23号线景联路站的隧道深处,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副总工周浩并没有急于讲解技术细节,而是邀请外宾们静立片刻,感受地下空间的静谧与力量。“我们不只是在地下挖隧道,”他说,“我们是在为城市书写另一层历史。”

“你们是如何把隧道管片拼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的?”“这个隧道断面的直径是多少?”“你们盾构机每天掘进量是多少?”在施工现场,周浩多次介绍后被几位外宾团团围住,他沉稳且清晰地一一回答道:“我们采用了预埋承插式拼装技术,将传统厘米级的误差从厘米级压缩至毫米级。”他进一步解释,新一代“数智盾构2.0”不仅具备自主掘进能力,其管片拼装机器人也能实现高精度自动对接。

此外,多位外宾对盾构机每日掘进6至8环的施工效率表示惊讶,更对“无人驾驶电机车”与“智能注浆系统”组成的全流程自动化施工表示赞叹。

“我之前并不了解中国在地铁建造中的技术细节,”埃德温·梅洛梅伊表示,“但看到他们如何将自然的限制转化为工程的机遇,让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在非洲推动类似的转型。”

而在上海大歌剧院的螺旋楼梯前,一场关于“美与功能”的对话自然展开。埃德温注视着流畅的曲面,动情地说:“这座楼梯让我想起我们部落中代代相传的编织技艺——用最简单的材料,编织出承载文化与情感的物件。”

艾曼则对建筑材料中融入的文化元素印象深刻:“我看到中国扇的意象在结构中流转,这不仅是形式的借鉴,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他笑着补充,“就像我们的清真寺穹顶,形态背后是信仰的表达。”

“此次行程真的令人非常惊叹,印象深刻,感觉工程在上海充满了令人赞叹的生命力。”这是多位外宾的共鸣。“这让我想起我女儿——她也是一名结构工程师。如果她站在这里,一定会为这样的工程场景而动容。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她也可以亲身来体验一下。”卡希姆·阿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