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土布裹乡音,田山歌队员忘“布”了的经纬密码

转自:上海奉贤 2025-10-17 16:39:16

机杼声起,应和着岁月的心跳。在柘林镇兴园村,69岁的潘金华,宛如一位执着的“时光使者”,与那台和她年岁相仿的木制织布机相依相伴,在经纬交错间,编织着传统土布的厚重记忆,而那布纹里,则藏着祖祖辈辈的歌和浓浓的乡情。

来到潘金华的家,还未走进大门,首先传入耳畔的,便是那富有韵律的“哐当”声。只见她端坐在织机前,身体随着踏板的起伏有节奏地微微摆动,手中的木梭,恰似一条灵动的鱼儿,在如瀑布般密集的经线间欢快地飞速穿行。每一次筘板落下,都仿佛是在夯实一份温暖的回忆,又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段往昔的故事。这富有节奏的“交响乐”,曾经是农村家庭里最熟悉不过的背景音,就像母亲温柔的低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

“我自20多岁嫁过来就跟着婆婆学习织布。”潘金华说着,手上的动作一刻也没有停歇,眼神中满是专注和深情。“现在全村可能就只有我家还在坚持织布了,但在80年代以前,我们这十里八乡,家家户户的衣裳、被面,可都是从织布机这‘一梭一梭’里精心织出来的呢。那时候,村里的织机声此起彼伏,而我婆婆更是其中小有名气的巧手,她织的布,又密实又平整,花样还特别新鲜。”这台传自祖辈的织机,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木质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尤其是筘板处,因为常年的摩擦,显露出深深的凹痕,那凹痕里,仿佛藏着几代人的汗水、辛劳与坚守。

织布前的络纱(或绕线)步骤

潘金华介绍,以前,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浆染、沌线、落线等七十二道工序。“老话讲‘七十二道手脚,一道不能少’,全都是纯手工制作,一点都急不得。”她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现在好了,工业发达了,现成的棉线随时都能买到,省去了最费时的前期准备,让我只需要把心思放在织造和花样上就行了。”

在兴园村,一匹土布,远远不只是用来御寒遮体的材料,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农耕文明的深厚记忆。而与这经纬交织的技艺相呼应的,正是兴园村的另一样宝贝——非遗“田山歌”。这源自田垄的悠扬曲调,被誉为农耕劳动的“灵魂配乐”,就像一位无声的伙伴,陪伴着当时的人们在田间劳作。作为村里田山歌队的初始成员,潘金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种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心里灵光一现——能不能用我们最有特色的土布,来做演出服,展示我们独一无二的田山歌呢?在村委会的支持鼓励下,她亲自设计、织布,为团队制作统一的土布演出服,布料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对文化的热爱。

身着定制土布服装的田山歌队,如今已成为兴园村一张行走的文化名片。她们外出演出时,古朴的布料与质朴的歌声浑然一体,仿佛是时光与现代的一次完美邂逅,将家乡的风土人情,以一种可听、可观的完整形态,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到兴园村的文化魅力。

“只要我眼睛还看得见,手还拿得动梭子,我就会一直织下去。要是哪天真织不动了,我就把这老伙计捐给博物馆,给大家留个念想,了解我们当初的生活印记。”潘金华说着。梭子依旧在她手中轻盈地来回,在“哐当”的织机声中,经纬持续交织。这迟缓且执着的节奏,却是一个时代悠远的回响。

约通讯员:王晓敏(柘林镇)

编辑:何海丹

•end•

往期精彩回顾

  • 让孩子穿上负重背心,戴上AR眼镜……奉浦街道这场活动让关怀从“理解”开始

  • 金汇这个地方更新进行时!有你的回忆吗?

  • 分水墩村:乡间田头的灿烂笑容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 从校长到“网红奶奶”,坚守育人初心

  • 躬耕奉贤沃土,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丨驻村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