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发布,为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装上强劲“引擎”——聚焦前沿技术、龙头企业和集聚区建设,20项重点任务串珠成链。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风口,上海用系统化的链式创新,让每一颗“齿轮”都贴合得更紧密。
创新的脉络,
如何织出上海医疗器械的“经纬”
资本与政策共振,
助力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
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想要活起来,靠技术和人才远远不够,还需资本和政策的协同发力。上海国投先导公司投资管理二部总经理唐泽阳对此体会颇深:“我们优先投向脑机接口、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尤其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帮助他们在关键材料、器件和工艺上实现突破。”
资本的力量体现在全周期陪跑——从早期研发到中试放量,再到产业化落地,国投先导基金通过“招投联动”,不仅投入资金,更为企业链接资源、引导项目落地。“我们发挥‘生态构建者’作用,协助被投企业对接市科委、药监长三角分中心等监管部门,争取优质投资联动”唐泽阳介绍,上海国投推动企业产品在融资、研发、支付端切实得到优质资金支持,落实行动方案“加速创新医疗器械推广”等要求。
“我们落实国家药监局‘推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器械源头创新’作为工作目标,一是聚焦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到产品研发阶段的项目,推荐项目进入国家局临床研究转化项目数据库,并进行培育和辅导。”上海市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注册处处长胡骏告诉记者。此外,上海在标准制定、检测能力建设等环节形成了涵盖脑机接口、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资本赋能不只是“投钱”。“我们愿意做产业链上的‘建筑师’,不断用创新把上下游的企业串联起来。”蔡涛说。在产业集聚区,链主企业通过并购、资源整合、上下游协同,为中小企业搭建成长舞台;而政策层面,药监部门优化审评流程、引入临床需求导向,把更多前沿项目推向成果转化。
“我们希望做的不仅是投资人,更是产业生态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唐泽阳直言。通过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海高端医疗器械正形成龙头引领、链主带动、专精特新补位、多元资本共生的新格局。
这种“多轮驱动”让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到应用推广,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力量的支点。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在影像设备、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突破“从0到1”,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正如蔡涛所说:“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既有创新高地,也有生态底座。每一个链条节点的进步,终将汇聚成整个产业的跃升。”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