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上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17 08:58:36

近日,《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发布,为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装上强劲“引擎”——聚焦前沿技术、龙头企业和集聚区建设,20项重点任务串珠成链。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风口,上海用系统化的链式创新,让每一颗“齿轮”都贴合得更紧密。

创新的脉络,

如何织出上海医疗器械的“经纬”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审评审批到落地推广,这份“行动方案”将创新的脉络编织得尤为细密、清晰:到2027年,新增500件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打造两家百亿级龙头企业,三大产业集聚区协同并进。这些数字背后,是对“链”与“群”的高度重视,也代表着上海医疗器械产业跃迁的底气。

政策层面,上海正在用创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和标准制定的“三重驱动”贯通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实际操作中,这不仅缩短了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也降低了初创企业的试错成本。

“提升创新策源能级,攻克如脑机接口、诊疗一体化等前沿技术,是上海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高地的关键举措。”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曹宏明强调,市科委将围绕相关前沿技术积极布局,以临床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集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支持多学科、跨机构的联合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在嘉定联影小镇的建设中,我们把龙头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创新服务平台紧密融合,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生态。”联影医疗首席投资官蔡涛总结。

联影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5年,为突破核心部件技术攻关,联影主动投资上游晶体材料企业,并协同团队进行工艺攻关。三年后,国内首批自主高端影像晶体成功量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带动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成长。

在上海,“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并非纸上谈兵。“我们的目标是让医生和科学家‘手牵手’,让实验室和生产线‘零距离’。”曹宏明介绍,围绕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等前沿赛道,上海发布“7+X”产品指南,把技术攻关、市场需求、应用反馈串联在一条线上。每一个节点,都有创新力量的涌现,也有生态体系的相互成全。

“临床研究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也是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副处长刘冬平说。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从完善布局、打造环境、培养人才、促进成果转化等多维度,推动建立科学完备的临床研究体系,不断优化临床研究流程,持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资本与政策共振,

助力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

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全链条想要活起来,靠技术和人才远远不够,还需资本和政策的协同发力。上海国投先导公司投资管理二部总经理唐泽阳对此体会颇深:“我们优先投向脑机接口、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尤其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帮助他们在关键材料、器件和工艺上实现突破。”

资本的力量体现在全周期陪跑——从早期研发到中试放量,再到产业化落地,国投先导基金通过“招投联动”,不仅投入资金,更为企业链接资源、引导项目落地。“我们发挥‘生态构建者’作用,协助被投企业对接市科委、药监长三角分中心等监管部门,争取优质投资联动”唐泽阳介绍,上海国投推动企业产品在融资、研发、支付端切实得到优质资金支持,落实行动方案“加速创新医疗器械推广”等要求。

“我们落实国家药监局‘推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器械源头创新’作为工作目标,一是聚焦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到产品研发阶段的项目,推荐项目进入国家局临床研究转化项目数据库,并进行培育和辅导。”上海市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注册处处长胡骏告诉记者。此外,上海在标准制定、检测能力建设等环节形成了涵盖脑机接口、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资本赋能不只是“投钱”。“我们愿意做产业链上的‘建筑师’,不断用创新把上下游的企业串联起来。”蔡涛说。在产业集聚区,链主企业通过并购、资源整合、上下游协同,为中小企业搭建成长舞台;而政策层面,药监部门优化审评流程、引入临床需求导向,把更多前沿项目推向成果转化。

“我们希望做的不仅是投资人,更是产业生态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唐泽阳直言。通过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海高端医疗器械正形成龙头引领、链主带动、专精特新补位、多元资本共生的新格局。

这种“多轮驱动”让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到应用推广,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力量的支点。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在影像设备、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突破“从0到1”,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正如蔡涛所说:“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既有创新高地,也有生态底座。每一个链条节点的进步,终将汇聚成整个产业的跃升。”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