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南京西路街道,一缕咖啡香从大沽路党群服务中心飘向街头巷尾,一场跨越百年的展览在居民的巧思中焕发光彩。南京西路街道打破“单向组织、群众旁观”的传统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多元共创平台,让企业商户、社会组织、居民白领等各方力量从“各自为战”变为“携手同行”,让社区活动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次次充满温度与互动的“双向奔赴”。
社区
咖啡日
一杯咖啡串联起
公益、技能与守望
“掌心向上托着,手指轻轻弯曲,就像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拿铁。”
9月13日,大沽路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听障学员一边比划手语,一边向居民讲解,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与阵阵笑声交织在一起——这是“Nancy的咖啡教室”举办的“听花开的声音”社区咖啡日活动现场。
街道瞄准辖区“咖啡文化深入人心、咖啡店遍布街巷”的特点,将咖啡打造成连接各方的“暖心纽带”。为让活动落地见效,街道主动牵线搭桥,构建起“社区提需求、企业出资源、社会组织做服务、商户给机会”的完整合作链条:国泰君安社会公益基金会等伸出援手提供资金支持,静安区宜立方社区服务中心带来专业的活动执行与技能培训,辖区多家咖啡店敞开大门,为学员预留实习和就业岗位,让咖啡教室不仅有“烟火气”,更有“可持续”。
活动中,没有“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明确界限,只有双向的付出与收获。残障学员们经过系统培训,从“技能学习者”变身“服务提供者”。
他们教居民用手语点单,揭秘不同国家手语的“方言差异”;在特调区手把手指导大家解锁咖啡分层技巧,让每个人都能调出“Nancy味道”;手冲桌边,他们化身“咖啡文化传播官”,分享咖啡豆从产地到成为一杯咖啡的故事。
此外,辖区咖啡店递出的实习邀请,爱心留言板上“你们好棒!”“继续加油呀!”的便签,让学员们收获了满满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与此同时,居民和白领们也在这里完成了从“体验者”到“奉献者”的转变。
参与咖啡培训后,他们主动认领“墙上咖啡”公益项目,买下一杯杯公益咖啡,留给冒雨奔波的外卖员、顶着烈日清扫的环卫师傅;有人发挥专长,准备为社区老人开设“PPT小课堂”,教大家用手机制作家庭相册;有人化身“数字辅导员”,帮老年人解决手机缴费、在线挂号等难题,让技能在互动中传递,让温暖在社区里流动。
居民共创展览
一场策展点燃多元共治的热情
“快看!这是125年前巴黎世博会的手册,封面印章还是限定款,还有这副VR眼镜,能看到百年前的影像呢!”在咖啡活动隔壁的展览现场,老年居民张伯伯举着展品,兴奋地给邻居们介绍。
这场名为《巴黎1900:时光帷幕下的筑迹叠影——世博建筑的世纪对话》的展览,缘起于一次居民“金点子”——此前“南西行动者见面会”上,有居民提议“把闲置公共空间利用起来,办一场自己主导的展览”。
街道立刻响应,将大沽路党群空间免费提供作为展览场地,还帮忙对接资源、协调事宜,让居民们放开手脚“干大事”。
居民策展人Jenny一呼百应,辖区年轻收藏家牛先生主动拿出压箱底的宝贝:1900年巴黎世博会原版手册、带指南针且至今仍能使用的世博地图,还有那副能“穿越”回百年前的VR眼镜,这些平时在博物馆里“只可远观”的珍贵展品,如今在社区里能让大家近距离触摸、体验。
社区志愿者们参与值班讲解、居民翻出老照片和旧物件、大学生助力设计互动环节——这场由居民主导的展览,凝聚起“众人拾柴”的协作力量。
10年前曾在中国馆门口站岗的志愿者沈仁杰,特意带着世博会志愿者证来值班,“揣着世博会志愿者证,就像带着一份‘传承’。大家拧成一股劲办展,这股热闹劲,和当年服务世博会时的齐心劲一模一样!”沈仁杰擦拭着志愿者证,笑着感慨。
为了让展览的影响力延伸到街区每个角落,街道还联动跳海酒吧、宠物友好商户、辖区咖啡店等,为参观者准备了专属消费折扣券。
“看完展览去隔壁咖啡店喝杯咖啡,再去宠物友好小店给家里毛孩子买个零食,感觉整个街区都串联起来了!”
年轻居民小李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场展览不仅让居民们过了一把“策展瘾”,更让大家主动走进街区、了解街区,让“共建共享”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南京西路街道以“搭平台、聚资源”破局社区活动“单向输出”,咖啡教室的技能互享、展览厅里的创意共鸣,让社区尽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皆是“大合唱”而非“独角戏”。
未来,南京西路街道将推动居民、商户、设计师等多元主体深化协作,助力街区空间变身可停留共创的公共场景;同时,持续探索治理密码,促进各方认知互通、强化协同机制,汇聚多元力量,让社区成为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共建共享家园”,书写基层治理“双向奔赴”的温暖篇章。
记者:彭旭卉
视频:任超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