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市社联、市精神文明办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幕。中秋主题展是社科馆传统节日系列的第10个展览,承继了前序展览特点,将学术研究成果可视化,向社会公众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一级巡视员任小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芸,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市委宣传部文明实践处处长周薇,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理事长施洪亮和学生代表共同为“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展揭幕。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和上海社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将在党建联建、展览策划、国际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上海社科中心《探索与争鸣》副主编李梅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节日”系列展览策展人毕旭玲向华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校园长代表施洪亮、李新城、严熙、刘杨赠送“中华传统节日”学习资源包和“强国青年说”学习资源包。上海社科中心将与华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加强合作,推动系列展览内容走进基础教育学段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感受、热爱中华传统节日的智慧与温度。
仪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猗兰汉服社带来开场表演中国古风舞《繁花》,通过灵动的舞姿演绎出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复旦燕曦汉服协会带来中秋民俗汉服情景展演——明月此时,再现古人拜月的情景。
策展人毕旭玲带领与会嘉宾、读者们深度参观展览。
参观结束后,读者们在体验制作中华传统节日吉祥图案冰箱贴。必定如意、三元及第、福寿在前等吉祥寓意通过花卉、飞禽、走兽、器物等形象,实现了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凝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通过亲手制作冰箱贴,读者们不仅了解了传统图案的“形”,更加理解其背后的“意”,用双手赋予冰箱贴温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左右滑动查看)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展以四大核心问题为线索,深入探寻中秋节的起源,再现古人如何赏月、拜月的习俗,追溯月饼的前身,以及月神话的演变发展,带领观众一同感悟这一古老节日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与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来源:上海社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