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同舟 > 文章详情

上海企业反“内卷”的底气,从何而来?解放日报调研本市民营经济→

转自:浦江同舟 2025-09-16 19:50:16

在GDP总量已经过五万亿的大上海,民营经济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上海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

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一批上海“专”“精”民营企业,探寻当下的民营经济如何提质增效,为“两个健康”贡献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拥抱变革,做先吃螃蟹的人

在“反内卷”成为民营企业高频关键词的当下,企业如何找到新历史周期下的新动能?

对于一些上海民营企业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去做那个先吃螃蟹的人。

被问及是否担心有更多人瞄准沉浸式体验项目时,“我们期待有更多好的内容生产者,”博新全宇宙创始人、卢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祎程坦言,“如果有创作者做出了好的内容,我会不计一切代价地邀请他来和我们合作。”

接连运营出消失的法老、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等爆款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博新全宇宙,是大空间沉浸式体验互动模式的“吃螃蟹的人”。最初推出法老展时,博新全宇宙只计划运营四个月,但“火爆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超出了很多合作伙伴的想象”,最终成功转为长期展。

试水成功后,博新全宇宙又陆续孵化出后续的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在唐祎程看来,这一商业模式的成功,得益于AI赋能和设备适配能力的突破,让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能够走向世界各地,而不受制于物理空间的限制。

观众体验沉浸式项目。受访企业提供。

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想,也充分感受到了顺应时代变革所释放的红利。成立至今,黑湖科技助力过三万家大中小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亚太地区服务工厂数量最多的工业软件。AI转型的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这正是黑湖科技所锚定的市场。

在回国创业时,这群年轻的创业者发现,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很多工厂并没有完全跟上并适应新的变革。走访了长三角周边的几十家工厂后,他们依靠服务于工厂柔性生产的需求,积累起了自己的第一批顾客,然后逐渐扩单、破圈,成为工业数字化服务的行业领先者。

“如果有更多的人在做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李想说。这家服务过蜜雪冰城等知名上市企业的工业软件公司,并不畏惧有更多企业入局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领域,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企业、工厂,理解并需要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李想看来,当下,各种新兴大模型不断迭代发展,给黑湖科技带来了更大的技术便利。“选择更多,市场心智也更成熟。”李想期待,能够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为中国制造带来更丰富的科技实践。

产业集聚,链主引领创新

2011年,当薛敏决定在上海创办一个主营高端医疗装备的企业时,中国市场80%以上的CT、90%以上的磁共振和100%的PET-CT都是进口品牌。

在十余年时间里,薛敏所创办的联影迅速成长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龙头企业,一举扭转了过去几十年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完全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迄今为止,联影产品已经进驻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家临床及科研机构,推动3.0T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破冰,助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端迈进。

接受采访时,薛敏表示,上海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周边长三角地区完备的产业集群,给了联影成长的重要动能。“可以说,长三角的产业化能力和设施配套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

联影产品已经进驻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家临床及科研机构。林子璐/摄。

诞生在上海,也意味着联影背靠广阔的医疗市场,有着产学研全链条的深厚支撑。“做医疗设备,不能脱离临床。”薛敏说。在他看来,联影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医院的深度合作,也构成了企业在产学研融合创新层面的优势。

反过来,一家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同样鲜明。培育链主企业是推动产业链升级发展的重要策略。如今,通过技术赋能与供应链生态共建,联影医疗已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了近千家优质国产供应商,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百家,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不约而同,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也在受访时反复提到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助力。“上海有非常强大的供应链。我们有很多核心的部件,比如关节等,都来自周边的工厂企业。”王闯说。

丰富的产业集群,也为智能机器人早期的商业化实践提供了多样场景。王闯介绍说,在早期,智元机器人就已经能找到愿意实践的客户,帮助产品在实测中不断迭代。“这一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也帮助我们对接了一些品牌客户,加速了产品的优化过程。”王闯说。

身在智能机器人这样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行业,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之一,智元感受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所激活的强大动力。“无论是供应链的升级,比如今年以来一些零部件的大规模量产,还是操作类、环境理解类等大模型的迭代,都会让机器人成长得更快。”

要素涌流,释放更大动能

“从我创业初期,细胞治疗行业还不被看好的时候,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科委、经信委已经在这一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把自己形容为“张江创业老兵”的和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潘讴东,谈起从张江孵化基地里一个12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的创业之路,依然颇多感慨。

在“十三五”及“十四五”科创规划中,上海明确将“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列为基础前沿优先培育方向之一。2016年,和元生物挂牌新三板。同年,其在张江近5000平方米的综合研发大楼投入使用。2022年,和元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至今,和元生物已有逾5000平方米综合研发生产平台,以及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投资逾15亿元建设,近8万平方米的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

做创新药,“烧钱”是常事。在上海,从前期的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到多轮融资撬动更大资本要素,和元生物近十年内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政策和健康的投融资营商环境的托底。

城市能级提升与企业发展历程,常常相伴相生。深耕物流运输场景的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0年发展,从服务单一物流场景拓展至海港、空港等多式联运全节点,其产品已落地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200家客户。

在上海长宁的“硅巷”,西井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谭黎敏,特别强调了“AI+场景”的必要性。在他看来,西井科技在物流层面所取得的成果,离不开足够的应用场景所推动的技术与产品迭代。“模型需要有足够的数据量,足够的对场景的理解和对产品的融合,才能在垂直性场景发挥更大的价值。”

2025年7月27日,西井科技工作人员(右)在向参观者介绍全球首发首展的Q-Tractor P40 Plus新能源无人驾驶牵引车。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在上海,现代物流科技发展可谓得天独厚。就在近日,西井科技成功中标上海机场移动式FOD跑道巡检设备项目,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打造全球首个“AI+自动驾驶+FOD探测”应用范例。这不仅开拓了“AI+自动驾驶”在FOD防控的新应用,还证实了该技术在复杂机场场景的可靠性,为智慧航空提供关键支撑,推动智慧机场建设向纵深发展。

而身在上海“梧桐区”,“梧桐树下写代码、咖啡馆里聊技术”的新型创业模式,则给了西井科技新的灵感。“比如说我们旁边还有一家上海的科技企业黑湖,我们走路五分钟就能到那,可能就近找一个咖啡馆,我们的后续产品迭代、创新升级等就能聊完。”谭黎敏说。“科技回城”对青年的吸引力,也让西井科技招徕了更多现代化创新创业人才。

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充分涌流,正在让上海这片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进一步成为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一流企业竞相涌现的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来源:伴公汀

供稿:市工商联,部非公经济处

作者:林子璐

编辑:唐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