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汇区华泾镇核心地带,全长约330米、平均宽度8米的龙吟路小巷,一头连着华泾商业广场等经济集中区,一头牵着居民生活区,巷内聚集大型商业体、便民店铺与公共服务设施,是区域内重要的交通与生活节点。然而长期以来,因走向弯曲、功能叠加,加之管理权属分散、非市政道路属性限制执法,这里共享单车乱堆、车辆无序停放、通道拥堵成常态,安全隐患突出,居民投诉不断。为此,华泾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多格合一”治理机制启动专项整治,用四大“密码”推动小巷从“背街”蜕变为“美巷”。
龙吟路小巷
龙吟路小巷的治理顽疾,根源在于动线规划失序、管理权责不清、停车资源短缺。为打破僵局,华泾镇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多格合一”治理机制。项目启动阶段,片区党委和管理办、城建中心等职能科室多次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分段排查精准定位问题症结,建立详实的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统筹协调龙湖天街、华浦实业公司、卫生服务中心等责任主体,组织多轮专题联席会议,基于调研数据制定专项治理方案。通过凝聚多方共识、明晰权责边界,一套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落地,彻底改变了以往“各管一段、互不衔接”的困境,让治理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
改造前
改造后
为提升通行效率与安全性,华泾镇对交通动线与设施进行系统性优化。在交通分流方面,于道路入口处增设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定向引导标识以及道闸等,实现机动车单向行驶、机非车辆交通路径有效分离。同时,完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在全路段增设物理分隔设施,解决原有人车混行导致的秩序混乱问题,显著提升道路通行安全性。
停车区域改造后
针对来往龙湖天街大量非机动车停放的实际需求,镇管理办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乱停放难题,通过系统规划增设3处规范化停车区域,累计新增非机动车泊位275个,集中分布于外卖网点周边及交通节点等高频使用区域,有效引导市民有序停放,合理改善非机动车随意占道乱象,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
沿街店招店牌改造后
改造不仅要“通”,更要“美”。华泾镇将龙吟路小巷改造与“美丽街区”建设联动,对沿街店招店牌进行系统性升级:管理办联合城建、消防等相关部门,依法拆除材质不安全、违规设置的店招店牌,消除安全隐患;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招牌设计规范,实施“一店一招”,统一规范尺寸规格、材质选用及安装离地高度等,同时尊重商户特色,保留颜色、字体的个性化设计;还统筹规划空调外机位,增设专用机位,让街区视觉更协调。
夜间照明也同步升级——在店招店牌底部增设了柔和照明灯具,既勾勒出建筑轮廓、提升街区颜值,又增强了人行道照明亮度,让居民夜间出行更安全。白天,错落有致的店招彰显活力;夜晚,暖黄的灯光点亮烟火气,小巷的“气质”彻底蜕变。
为持续巩固综合整治工作成效,华泾镇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协同华泾天街、华浦实业、卫生服务中心等责任主体,建立“弄管会”制度,系统编制“权责地图”,通过精细化厘定权属边界,构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将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纳入“多格合一”机制,结合日常巡察检查、考评监督机制,统筹设立联合执勤服务岗亭,配备专业安保服务团队及环境维护作业人员,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其中,安保人员执行分时段网格化巡查制度,开展非机动车违规停放行为劝导工作,保洁人员按流程进行定时清扫作业和生活垃圾清运,切实保障街区环境卫生质量。
华泾镇更在重点管控区域布设智能安防监测系统,与人工巡查结合形成“定时巡查+动态监测”联动模式,依托“设施引导+人工管理+技术防控”模式,从源头遏制机动车违规占道。这套“人防+技防”的组合拳,让小巷的整洁与有序得以长期保持。
如今的龙吟路小巷,告别了杂乱拥堵的旧貌,成为居民舒心散步、商户安心经营的“美巷”。从破解治理难题到提升环境品质,从短期改造到长期维护,华泾镇以精准施策回应民生需求,用基层治理的“巧劲”,让这条背街小巷焕发新生。
文稿:华泾镇
记者:杨宜修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