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近年来,崇明立足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以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主线,持续夯实乡村治理底盘,努力构建既富有活力、又稳定有序,还具有崇明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绘就了一幅村美业旺人和的乡村善治新画卷。
“砰!”随着威严的法槌应声落下,一场由崇明区人民法院横沙人民法庭开展的巡回审判,在位于横沙乡永发村的“瀛在无讼•永乐法治空间”宣布闭庭,也宣告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得以化解。
庭审中,承办法官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耐心地调解纠纷,讲解法律要点。“这个法官讲得通俗易懂,连我这个老太太都听明白了。”参与旁听的一位村民说,“这种方式既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又让我们学习到了法律知识,了解了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村民的这一番话,道出了崇明多元赋能乡村治理带给居民的切身感受。
“普法,一直是基层的重点工作之一。以前更多的是通过展板宣传、法律讲座等形式,现在法庭被‘搬到’家门口,普法教育更加深入民心了。”村干部们感慨道。
近年来,为更好地推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区委社会工作部与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司法局等协同推进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共同构筑崇明乡村善治的新格局。从推进社区巡回审判点位在各乡镇全覆盖,到组织“检察听证进社区”,再到把村居干部培养成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崇明的基层法治工作屡屡升级,不断为基层提效增能。法治力量的下沉,无疑是司法机关和基层村居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司法机关能更好地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村居能够在矛盾调解过程中减少后续的潜在隐患,也避免问题反复所带来的繁琐,最终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方”的效果。
乡村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多方联动才可以凝聚起强大合力,把事办好、把事办成,让基层社会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师傅,我这剪刀剪不动布了!帮忙磨一下。”“好!”上午,港西镇和睦佳苑社区的便民服务亭热闹起来,居民张阿姨刚开口,一名志愿者便熟练地润上水、架好磨刀石,沙沙作响的磨刀声顿时响起,听得人心头一暖。两年前,为积极响应民生需求,和睦佳苑社区创新打造便民服务亭,提供磨刀、配钥匙、衣物缝补等“微服务”。服务的志愿者都是社区里的“能工巧匠”,居民的小修小补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
小小便民服务亭不仅成为社区的温情一角,也是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我们创新联络机制,以‘和家园’理事会平台为核心,积极拓宽居民诉求反映渠道,让群众遇到操心事、烦心事能够有地方‘找个说法’。”港西镇和睦佳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家园”理事会平台是社区治理的中枢,由该社区党组织召集物业、居民代表、相关职能部门等,共同商议小区事。
通过这些举措,社区治理成效显著。除便民服务亭打造之外,停车难、噪音扰民、垃圾分类等民生问题也得到高效解决。居民们纷纷点赞:“以前有需求、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问题解决得快,服务也贴心。”
像这样的基层治理好做法,在崇明还有很多。比如,长兴镇聚焦区域海装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实施党建引领区域共治行动,推广“第二书记”机制,构建形成“社区‘两委’+央企职工”的双擎驱动治理模式,探索建立街区治理联动机制,协同区级部门开展法治连心桥等行动,实现重点区域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在崇明,不少村居也注重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治,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针对群众自治参与难等问题,综合实施党建驱动、民意共商、法治护航、数智助力等举措,不断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办好群众“解忧实事”。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更是决定性因素。这些年来,崇明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在村居带头人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以及村居“第二梯队”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服务管理好,生活环境好,邻里关系好,“急难愁盼”被快速反应、积极解决……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一幅乡村善治新画卷正在崇明生动铺展。
责编:朱竞华、陆海华